关于政协昆明市五华区十届一次会议 第22B07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荣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建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定性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主题是经济建设,后30年的主题应该就是文化建设。五华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城区文化长廊的建设、基层社区文化站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丰富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成功地举办了“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五华跑团”等活动,打造了“文化客厅”。建议:(一)针对城乡差异,制定不同的文化建设标准。(二)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三)培养和配备充足的、合格的专业文化建设骨干。
二、办理情况
(一)政府高度重视,制度保障落实
五华区委、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五华区为扎实推进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创建目标任务,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政府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街道为成员的五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昆明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昆明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指标任务及验收标准。目前,五华区已出台《五华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五华区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有力保障及推进五华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财政保障有力,经费足额到位
2021年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我局在财政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按照人均20元标准,根据文化活动季度申报表,每季度及时将经费核拨到十家街道办事处,全年共计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1539.5240万元,用于文化站、室免费开放、活动开展、报刊订阅、图书采购、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足额安排区文化馆、图书馆实施重大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资金配套使用率完成100%。
2022年五华区常住人口数1010396人(市级认定),区财政已按人均21元标准安排经费2121.83万元;目前上级已安排1134.25万元,截止2022年4月25日已拨付1134.25万元,完成全年进度53.45%。
为确保资金有效管理,五华区建立起了纪委、审计、文化旅游、财政部门共同组成的联席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对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资金使用采取合理分类、比例安排、分期拨付、考核审计等做法,对工作完成好的实行奖励,完成不足的扣减资金甚至追究责任。局持续委托第三方“云南卓尔会计师事务所”,于2021年6月至10月,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属丰宁、红云、西翥3家街道办事处,进行“2019年—2020年公共文化专项资金及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审计工作。目前,基层公共文化专项资金财务管理规范有序,基本做到账目清楚,凭证齐全,资金使用手续完备,资金使用进度符合要求,没有出现截留、挪用、乱用、迟用、敷衍塞责等问题。
(三)加大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目前,五华区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级一级馆。现有10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及95家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我区按照《昆明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市民)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确保全区街道、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全达标。
(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效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21年,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五华区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广泛调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的积极性,找准切入点,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文化事业阵地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有声有色。全区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娱乐室均向辖区居民开放,开放时间每周42小时以上,实现错时延时开放。组织办事处文艺演出活动,开展黑板报及文化科普宣传、培训、辅导社区文化室、社区文艺团队。现我区形成以“城区带动农村,以活动促进繁荣,以特色树立品牌”的良好格局,极大地丰富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开展文艺骨干培训617次,参加人数9901人;公益性展览讲座1128次,参与群众65440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298次,受益群众27531人;电影放映120场,受益群众6215人。2022年1月至今,综合文化站及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文艺骨干培训:53次,参与人数752人;公益性展览讲座:122次,参加人数4607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35次参加人数1888人。
自全面开展 “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工程以来,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品牌活动、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特色活动借此得到了有力提升,大观街道开展的“魅力大观 大有可观”主题系列活动;华山街道开展的春晓广场百姓欢歌舞台系列活动、“银杏艺术节”;黑林铺街道开展的“民俗闹新春”“闹元宵”等一系列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丰宁街道开展的“潮乐丰宁·文化惠民”特色系列主题活动;红云街道按照“一居一品”的原则,用“家”为内涵主线积极开展社区品牌创建活动,精心打造新形势下个性鲜明的品牌温馨社区,让每个节日都是一种欢聚的团圆节;护国街形成以“中国梦、传统情”“昆明五华文庙文化节”为主题的文化品牌;龙翔办事处开展“传承历史 品味龙翔”“新春音乐会”系列主题活动;普吉街道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文化品牌活动;莲华办事处的“蓝花楹艺术节”和双拥特色活动;西翥街道的“西翥乡村文化旅游节”“五华西翥赏花节”“白族三月节”“桃园红石岩调子会”“五华西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农村地域性文化活动。今年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绘”“唱响五华”等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们的节日”、“4.23世界读书日”、“春城文化节”、“戏曲进乡村”等主题文化文艺活动。各街道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产品多样。
(五)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打造工作情况
持续打造五华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昆明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开展区级主题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辖区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昆明海鸥文化节”系列活动。一幅和谐自然、人鸥同乐的生态风景,是五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的“COP15春城之约”落实好、贯彻好,第十四届昆明海鸥文化节组委会将抓好让全世界了解云南、了解昆明,让云南昆明走向世界这一契机,以“赴约”为主题,开展系列文化创意、音乐创作、精品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邀请海内外游客赴约春城,提前享受别样春城、幸福昆明的“韵”、“律”、“情”,共享一场极具震撼的视听盛宴和一次富有创意的文化之旅,吹响COP15大会前奏。此次系列活动从2020年12月底—2021年2月,在全区开展以“春城韵·人鸥情—共筑生态文明 共赴春城之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二是“昆明五华蓝花楹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作为昆明观赏蓝花楹的“网红路”,每年“五一”假日正值蓝花楹盛花期,道路两侧数百株盛开的蓝花楹把教场中路装点得如同艳丽的蓝色飘带,梦幻无比的景致美不胜收。从2019年首届蓝花楹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开展了四届系列活动。三是五华西翥“云上乡愁书院”项目。于2019年7月1日建成并开放,书院面积310平方米,现有藏书2000多个品种,8000余册,主要涵盖党建、社科、文学、文教、科技及白族文化等方面,由西翥街道安排人员进行日常经营管理。自2019年7月1日开业以来,举办活动30场次,累计接待读者23500余人。西翥乡愁书院极大方便了西翥街道的农村读者,大家看书、买书再也不用到城里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书店的优质服务。读书分享、好书推荐等一些文化活动放到乡愁书院开展,乡愁书院已成为西翥街道办的一座精神文化地标、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处引领全民阅读的学习高地、一所提升公众人文道德素养的大学校、一个看得见乡愁和抒发美好情感的休闲场所。四是组织各类主题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①开展“五华人文 红色印记”系列报道,至今为止已推行发布37期新闻宣传报道。②开展五华区廉政家教家风漫画书法作品巡展活动。2021年共开展巡展活动12期,受惠人群达7200余人。③开展“荷悦五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2期、采风1期。五是“昆明市五华区第二届银杏艺术节”系列活动。“一叶知天下秋”,走过春夏的风雨,走进秋冬的山水,昆明的秋冬从未显得苍凉。银杏树收集了整个春夏的阳光,在秋冬时节,彻底吐露出“闪闪发光”的“五华颜色”。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五华区在华山街道组织举办“银杏灼灼 杏好有你 第二届银杏艺术节活动”。此次系列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丰富的文化文艺活动,让广大市民感受春城冬意的同时,为“翠湖大文创”区域公共品牌和翠湖“15分钟文化艺术圈”增添一抹冬日靓色。
(六)零距离试点工程开展情况
根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要求,将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和“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在基层落到实处,五华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项目,自2014年起在全区十家街道办事处所辖社区开始全面推行,2020年有15家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列入试点社区,至2020年底实现了所有社区的全覆盖。五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 通过政策支持、正确引导,业务辅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把人民群众的文化爱好和文化积极性调动起来,将群众的个体文化爱好引导为群体文化爱好,再将群体文化爱好衍变成社区文化,最后形成社区文化精神。改变过去由“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由民所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民所享”,达到公共文化“权利均等、参与均等、服务均等”的目的。
(七)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五华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根本,结合“零距离工程”工作,通过政策支持、正确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于2020年9月制定《五华区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预计于2022年年底,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选择10家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工作。目前,有7家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正常开展、有序推进此项工作;2021年完成第一批3家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运行现场验收工作。
(八)开拓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新型文化空间”
2021年,五华区从理念、功能、文化、服务等方面入手,整合辖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社会各项力量,积极更新打造建设如“1+7+N 红色书房”、“西翥沙朗文创园”、“西翥乡愁书院”、“昆明云花谷”等既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又多元化融合的五华城乡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进一步融合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文化旅游产业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有力调动中青年等新型群体参与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今年预计打造5个以上“新型文化空间”,现已初步建成新型文化空间3个,投入试运行。其中包括云南旅游图书馆、西翥沙朗文创园、拾翠公共文化空间。
(九)着力打造“翠湖大文创”区域公共品牌,赋能文化经济
翠湖大文创是五华区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全新推出的区域公共品牌,旨在通过深挖翠湖片区文化资源,聚拢散落在翠湖周片的文化要素,以“大文创”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原创性、地域性的文创产品,在展现五华文化创意活力的同时,赋能文化经济,助推五华文旅商融合发展。
围绕加快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五华区以打造“翠湖大文创区域公共品牌和翠湖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为重点,推出以四季特点为主题的翠湖四时主题文化艺术节系列,即“樱花文化艺术节”“蓝花楹文化艺术节”“银杏文化艺术节”和“昆明海鸥文化节”,整合静态文化展示和动态文化活动,强化具有五华区域特色的文旅形象记忆,推动“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消费”的融合发展,助力五华区文旅产业高发展。
2022年1月,五华区在第十五届昆明海鸥文化节推出了“翠湖大文创”区域公共品牌,同时推出了海鸥IP文创、新春文创、翠湖博物馆群文创等30余款文创产品。4月,第四届昆明五华蓝花楹文化艺术节暨网络文化节期间,“翠湖大文创”推出了蓝花楹雪糕和蓝花楹鲜花饼,其中,蓝花楹雪糕卖出60000支。4月26日,涵盖文创、餐饮、住宿、科创、广播电视电影、金融及投融资、媒体等企事业单位成立“翠湖大文创”产业联盟,共商、共推五华文旅、文创事业,激活文化消费新动能。
“翠湖大文创”区域公共文化品牌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深入挖掘翠湖周边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强化具有五华区域特色的文旅形象记忆,深入推进五华文旅商融合发展。接下来,五华区将继续整合翠湖博物馆群、昆明海鸥文化节、蓝花楹文化艺术节、翠湖肆时等文化IP,陆续推出更多具有五华元素、代表昆明特色的文创产品,持续丰盈翠湖大文创品牌内涵,打造具有鲜明属性的本土文创品牌,努力擦亮昆明文创“新名片”。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鉴于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部门,李荣仙代表的建议引起了我局的高度重视,我局有职责加快推进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效工程。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工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打造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全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街道文化站(室)坚持公益性,深入挖掘辖区人才资源,用人所长,发挥特色,进一步扩大文化志愿队伍,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响应“打造昆明‘一刻钟’文化圈”“新型文化空间”的工作思路,依托“零距离工程”提升建设,围绕五华“十四五”规划在公共文化方面所做的设想和创新,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区域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乡村文旅新空间、乡村振兴新样板、文旅融合新机制等新业态产品,准备从新空间、新机制、融服务、高品质等方面入手打造,紧跟市局脚步,逐步向最美一公里迈进。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艳 6333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