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www.kmwh.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5177-202206-578781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2-06-10 11:19
名 称: 关于政协昆明市五华区十届一次会议第22B22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昆明市五华区十届一次会议第22B2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6-10 11:19     
字号:[ ]
编辑:张金慧      审核:田雪倩      终审:朱娜

邓茂金、石磊委员:

您提出的《五华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五华经济跨域发展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内容

(一)大力开发和全面整合五华历史文化和现代服务业资源

引入市场机制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等前提下,以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环翠湖周边日间和夜间文化旅游服务核心区域,建立打卡地标。

(二)立足历史文化优势、突出文化引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搭建五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利用AI/AR/VR、5G等新技术以“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街区+体验中心+互动空间”营造现代服务新场景,对历史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科技渗透和包装,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转化率。

(三)科学研判,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市场机制,以翠湖博物馆群为核心科学研判定址,建立文化艺术品等权益类交易平台、文化拍卖中心,共同开发五华文化产品,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文化产业发展,引入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团队、现代服务管理公司,促进五华历史文化资源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化。

(四)强化历史文化服务、历史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

推广“互联网+文化交流”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搭建东南亚、南亚与我国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文化服务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友城文化服务交流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南亚东南亚和其他重点国家(地区)文化会展核心平台、文化创意中心,吸引各国政府和文化机构来五华举办文化交流、文化主题会展活动,引导支持区域文化、服务企业加强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外资企业的多边合作,挖掘历史文化、现代服务、旅游等辐射潜能。

(五)加强五华文化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引导相关行业协会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标准,行业规范,通过五华文化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文化创新,打造盘龙江左岸文化

讲好五华历史文化、文化地域故事,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定期、不定期举办五华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如西南联大校友或家属缅怀主题日、名人文学作品展、书画展,在抗日战争纪念日,可在步行街再现西南联大“高声唱”合唱团、走出校园唱响于昆明街头的《迢迢长路联合大学》、《茶馆小调》等。

讲好名人故事,在缅怀传播弘扬历史文化名人革命精神同时,再现名人生活日常、生活趣事,进一步延伸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服务项目及产品,使其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领域,例如将文化名人喜爱的生活物品开发成相关创意产品,举办历史名人喜爱食品品鉴会、名人喜爱物件展览会等。

(七)政策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多元化高品质发展

政府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壮大规上文化企业队伍。

(八)建立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育机制,实施人才战略

政府牵线搭桥促进高校、教育机构与文化、现代服务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增设与文化、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各环节接轨的新课程。对能带动五华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特事特办,实行特殊引进政策。

二、答复正文

(一)具体办理内容

我局接到两位委员的提案后,区文旅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集了相关人员就两位委员所提建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我局认为,两位所提我区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五华经济跨域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客观的,是经过调查研究的,是经过认真分析的。我局会结合今年全局的各项工作,认真给予落实,现就我局今年准备开展的文化和现代服务业工作向两位委员进行报告。

五华区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素有文化区之称,其文化资源、科教资源、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昆明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当前五华区从资源整合上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和顶层设计、统一运作。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资源、市场、政策等层面的优化统筹力度不足,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开发不足,旅游的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的旅游价值提升不高。五华区目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景区的整体形象包装不够,一些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粗放,宣传营销方式不够丰富,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品、业态、模式创新不足,文化和旅游传统产品和业态转型升级慢,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滞后,多复制、少创新,特色化、差异化体现不强,制约着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当下将旅游产品、民族工艺品、艺术作品表演等与文化产品融合的能力有限,形式内容较为单一,体现不出独特性、创新性,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

(二)办理结果

根据所提建议,我局今后在工作中会充分发挥五华区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突出核心功能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展示空间多样、商业服务体系完备、科技创新人才众多、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最美丽省份,市委、市政府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五华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的总体定位,强化文化引领、创新驱动,聚焦“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强化科技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依托本地优质文化资源,以翠湖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为中心,北至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南至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华山东路周边、西至钱局街为主体,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王九龄旧居、卢汉公馆、朱德旧居等翠湖周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载体,推进翠湖博物馆群落建设,形成以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的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精品路线;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示范作用,探索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双向互动发展新路径;重点打造西南联大旧址、陆军讲武堂“一文一武”两大城市文化名片,以点带面,从单一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打造城市文脉传承传播新渠道;推动“翠湖—西南联大人文历史核心区”成为“文化底蕴浓厚、文旅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旅产业发达、文旅创新活跃”的“文旅综合体”。

依托昆明老城,着力培育灯光花市、非遗文创、旅游观光、美食体验、文化演艺、跳蚤市场和民宿集群;南屏街,着力培育美食文化板块、街头艺术展示、新中式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倒入式拍照打卡点、民宿文化展示内容。依托五华区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结合公园的不同位置、地理环境、公园的历史文脉,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小型演艺、杂技、创意空间和网红打卡点,丰富城市公园的文化内容;以翠湖和圆通山公园为核心,推出翠湖片区文化公园环线,以文化创意赋能城市公园,提升公园的文化附加值,打造“公共文化+文化创意+旅游业”的新型都市主题公园。

紧紧围绕五华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科教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的功能定位,依托区内云南省艺术剧院、圆通寺、筇竹寺、海源寺等文物古迹和人文旧址,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记忆,打造人文精神载体;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内核,广告产业、文博会展、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多产业业态联动发展,从城市空间、文化精神、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五个角度,共同打造区内“多点共举”发展态势,精准贴合文化旅游消费多元需求,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五华文旅发展新局面。

培育壮大一批文化旅游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激活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力,构筑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现代产业主体结构;围绕“昆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导扩大、培育亮化城乡文化消费市场,全面推动城市演艺、夜间经济、文化休闲娱乐、节假日亲子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发展;着力塑造五华文化品牌,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结合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挥五华区人文历史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及区位优势,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三)下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以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升级、个性化、品质化发展为导向,细分文旅消费市场,针对主流消费群体需求特点,发挥全区丰富优质的文旅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构建多元文化精品和高端旅游产品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旅游综合品质和文化内涵,增强游客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时尚感和品质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两位委员所提建议,我局将会作为文化产业工作当中的重要参考意见,予以采纳,整理后并将作为我们今后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规划中的工作内容。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524  

(联系人及电话:杨安宁 63334695


Copyright © 2012-2021 www.kmw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备案号:滇ICP备05009273号-1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五华区区级机关办公大楼

技术支持电话:0871-63632514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2000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