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www.kmwh.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5177-202205-578480 主题分类: 2022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2-05-10 09:46
名 称: 关于昆明市五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71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昆明市五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7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5-10 09:46     
字号:[ ]
编辑:张金慧      审核:田雪倩      终审:朱娜

张南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校政共建云南民族音乐博物馆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内容

(一)共建条件

博物馆选址在昆明城市学院海源校区,有学校提供共建场所,由政校双方共同组成的领导工作小组,明确职责职能、权利义务。围绕共建方案,抽调双方具有相关行业背景、学术知识人员等具体形成工作实施小组,推动工作开展。

(二)共建“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

建立全省少数民族数据库系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集成共享,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政府主导的保护范畴,并在此基础上逐级申报非遗名录。

(三)共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第二课堂”

学校将共享民族音乐博物馆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同政府部门集中引才,邀请民族音乐传承人、行业人士、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馆讲授交流,欢迎大中小学师生和社区居民等到馆参观和学习研讨,以增强人民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审美情感品质,因地制宜促进示范性校本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模式、教育评估改革。

(四)共建“民族音乐文化非遗传承基地”

要通过文化交流、教育教学实现民族音乐活态传承,需细化深化生产性保护举措,确保有效传承。

1.“民族音乐文化非遗传承基地”作为研究传习场所。学校可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一方面开展案例研究、田野工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参考既有模式,针对性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路径;一方面将民族音乐教育纳入社会培训和校内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业务骨干和基层文化人才,融合产学研实践,探索论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模式。

2.“民族音乐文化非遗传承基地”作为文化创意工作坊。在政府有关单位指导下,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培育体系——设计文化创意符号,利用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作编写曲目,开展“民族音乐进校园”“民族音乐进社区”品牌文化展演活动,搭好民族音乐创作、展示、交易、传播、体验的平台,创造条件让民族音乐“走出去”。

二、答复正文

感谢张南红代表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五华区2009年,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在五华区文化馆挂牌成立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中心具体负责和承担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工作。中心成立后,非遗工作人员下到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挖掘、收集整理五华区所辖范围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2005年至今,我区先后进行了21次非遗申报工作,共列入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5项,其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9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分级列入代表性项目:区级 37项、市级 34项、省级7项、国家级1项;分级列入代表性传承人:区级 55名、市级25名、省级15名,国家级1名。其项目涉及广泛,覆盖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领域。

其中涉及传统音乐的共有7个项目和4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市级项目3个,分别是:《狮子舞》;《班克宣礼歌》;《哈利路亚》、《圣诞夜》、《平安夜》。区级项目4个,分别是《赶马数西调》、《四平腔》;《山蝴蝶》;《昆明小调》以及民俗类:民族民间歌舞之乡(昆明市沙朗白族乡)。传统音乐类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级:刘汝惠(已去世)、杨德宏;区级:张继祥、尹天春。以上项目已建档,并列为为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当前的潮流和趋势,所以五华区积极采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条件,逐步对我区的非遗名录进行视频采集,为将来的非遗数据库做准备。截止2022年,我区共拍摄完成了51个非遗项目的视频资料,其中也包含了传统音乐项目。今后还将每年陆续完成该项工作。

五华区地处昆明市市中心位置,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翥街道办事处。西翥街道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离昆明市区16公里,辖区总面积270.79平方公里,11个社区,总人口数4.7万余人。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另有苗族和彝族等。西翥坝子山清水秀,是昆明市唯一一个白族乡。东村、大村、陡坡、龙庆、桃园、三多社区共有白族人口9000余人,约占沙朗总人口的46%。厂口社区、瓦恭社区、迤六社区苗族人口1867余人,彝族853余人。沙朗古镇是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云南省旅游特色村。

沙朗白族村民能歌善舞,现西翥有近百支业余文艺队,他们除了自娱自乐外,也承担着社区的部分演出任务。同时沙朗的民俗活动也很多,每年农历6月24的火把节是白族群众的盛会,现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年农历8月16、17、18日这三天是桃园红石岩调子盛会,这也是昆明各郊县区最负盛名、历史悠久的一个调子会。调子会主要是以民间传唱的山歌小调为主,形式是对唱或独唱。

除了沙朗的白族音乐外,居住在迤六前进村、瓦恭清水塘、龙庆的洗马塘村等社区的苗族也有着自己的民族音乐。大多数苗族群众信奉基督教,每个村均有教堂,有专职牧师,牧师不仅是传教,还承担起了当地文化启蒙与教育的义务。有礼拜活动的时候,苗族男女老少不论远近,都穿戴整齐前来参加礼拜。遇有重大活动,邻近村庄的苗族群众也互相邀请参加,并以各村为单位组成唱诗班,轮流上台演唱赞美诗,以表达对主的崇敬和爱戴。在迤六的前进村就一支由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打造的苗族合唱团——“阿卯嘟彩合唱团”,团员均为当地苗族村民,演唱的都是苗语合唱歌曲。在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扶持下,“阿卯嘟彩合唱团”曾代表五华区在省、市各合唱比赛中获得奖项。

(二)办理结果

针对代表提出的几点建议答复如下:

1.共建“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的建议。

五华区因涉及到的民族传统音乐较少,内容较单一,无法达到“民族音乐库”建设要求。但是,若需要传统音乐的非遗档案资料,我们将积极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2.共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议。

五华区非遗中心每年在五华区各中小学常态化的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很乐意以“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让传承人走进昆明城市学院,与学生和教师常态化的开展传统音乐相关的讲座、培训及交流活动。

3.共建“民族音乐文化非遗传承基地”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盘活文化资源,形成保护发展良好环境。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提出了政府主导、家庭启蒙教育、中小学渗透式教学、高校教育技能提升、完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社会接纳体制的传统文化人才建设工作思路,因此,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先后在五华区文林小学、五华区先锋小学、昆明马家大院、南强街88号剧场先后挂牌成立了“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点”,并相继组织举办专题讲座、传承传习、活态展示展演等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讲解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展示和学习不同技艺的制作过程,让大众耳闻和眼见近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魅力。

现阶段,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在探索建立更多的非遗传习点,所以如昆明城市学院有整体规划,我们乐意在昆明城市学院建立一个传统音乐传习点。

(三)下步工作计划

五华区非遗保护中心接下来将和昆明城市学院共同商讨“非遗进校园”以及“五华区非遗传习点”的相关工作。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420

 (联系人及电话:董晶 64102555




Copyright © 2012-2021 www.kmw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备案号:滇ICP备05009273号-1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五华区区级机关办公大楼

技术支持电话:0871-63632514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2000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