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昆明市五华区十届一次会议 第22B26号提案答复的函
吴化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民族非遗工坊,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内容
建议一要由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梳理五华区代表性民族手工艺人力资源,将非遗工坊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发手工制造、加工制造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从根本上留住不断外流的乡村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地方支持就业帮扶的各项优惠政策,聚焦“三农”问题,支持非遗工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解决劳务大量输出而导致的各种新农村社会问题。二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针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研究出台传承保护激励机制,推动将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财政相关部门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相关补贴等政策支持。三要由文化和旅游相关部门设计推动五华区非遗工坊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项目,鼓励在各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搭建制作体验和销售平台提供支持,培育五华区民族文化浓郁的人文研学旅游项目,开展集中宣传推广工作。四要逐年有重点地扶持特困民族或贫困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在“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中设置专门销售平台,实现有目的性精准扶贫。在“互联网+”数字媒体平台中协调对民族非遗工坊出品的内容给予流量投放、宣传推广、直播选品等方面的支持。
二、答复正文
(一)具体办理工作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象征,是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它们独特、珍贵、不可复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基因。2009年,五华区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在五华区文化馆挂牌成立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中心具体负责和承担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工作。中心成立后,非遗工作人员陆续下到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挖掘、收集整理五华区所辖范围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2005年至今,我区先后进行了21次非遗申报工作,共列入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5项,其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9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分级列入代表性项目:区级 37项、市级 34项、省级7项、国家级1项;分级列入代表性传承人:区级 55名、市级25名、省级15名,国家级1名。其项目涉及广泛,覆盖传统手工、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传统音乐等领域。其中我区传统技艺项目共26项,省级4个项目,分别是云南斑铜、昆明《天宝斋》制墨制作技艺、吉庆祥滇式月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滇派书画修复装裱手工技艺。市级12个项目,分别是苗族麻纺工艺、苗族服装、彩扎工艺、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大村白族民居建筑、昆明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古船船模营造技艺、传统拓片技艺、昆明回族菜肴烹饪技艺、皮革雕刻、滇派风筝制作、面塑、剪纸。区级12个项目,分别是刺绣工艺、五华土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古琴制作、昆明市五华区正义路居仁巷11号(望风亭)、海源寺、昆明市五华区文明街片区老建筑、云南省级昆明市级五华区永宁清真寺、云南省级昆明市级五华区南城清真寺、传统破酥包、芦笙制作、染色技艺、传统绳结编制。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共37人,省级4人,市级9人,区级24人。2011年6月,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遵照上级文化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多年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各相关单位、街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复论证后,于2020年出台了《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为今后区属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根据规定,五华区每年发放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经费补助,省级8000元、市级3000元、区级2000元。
(二)办理结果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盘活文化资源,形成保护发展良好环境。五华区提出了政府主导、家庭启蒙教育、中小学渗透式教学、高校教育技能提升、完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社会接纳体制的传统文化人才建设工作思路;在五华区文林小学、五华区先锋小学、昆明马家大院、南强街88号剧场先后挂牌成立了“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点”,并相继组织举办专题讲座、传承传习、活态展示展演的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讲解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展示和学习不同技艺的制作过程,让大众耳闻、眼见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魅力,传达传统工艺传承的发展理念,充分了解历史长河里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和运用自然的古老实践智慧,增强大众的持续认同感,从而提升大众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和喜爱,充分发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髓。截止2021年底,四个传习点共举办文化传承活动200余场次。
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均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有的是民营、有的是个体文化从业人员,他们为五华区未来的文化大厦建盖奠定了根基。为了方便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绝大多数传承人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室。在五华区辖区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非遗工坊共有4个:分别是M60文创园,拾翠、斑铜厂、阿达乡音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厂。其余还有其他部门命名以及自命名的传习点共18个(后附件表里有明细),以下是4个初具规模的非遗工坊介绍。
1.M60文创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路47号,是一座由老旧厂房(云南纺织集团的昆明蓄电池厂)打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其占地61.06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目前,M60入驻企业已经有90余家,已变身为集美术馆、钟开天艺术馆,非遗大师创意空间、名匠工作室、设计工作室、手工艺人工作室、摄影、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以及体育、花园民宿,概念Loft餐厅、咖啡吧、酒吧、等特色创意汇聚的园区。现在的云纺M60文化创意园,已发展为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中心。为了保护和发扬云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园区引进了剪纸、刺绣、皮雕、民族服饰、微雕、珐琅银器、古船模制造、木雕、树皮制衣、竹编、斑铜等14名匠人及非遗传承人,专门拿出一栋楼免费提供给这些非遗大师作为其创作以及展示的空间。M60致力于打造一个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互动、体验文创园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云南的传统民族文化、云南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和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园区一直把挖掘云南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展现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发展方向。园区通过整合非遗资源,举办各类活动,例如:非遗市集、非遗讲座、非遗手工艺体验等相关活动,通过展示和体验非遗文化,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和更好的支持非遗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2.拾翠品牌创立于2013年,通过挖掘云南大地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资源(非遗、手工艺、物产、美食等),并赋以当代设计和审美提升,实现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致力于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及文化资产运营管理,并通过创意、设计、现代美学、当代技艺和互联网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和工艺美术项目进行生产性开发和保护。企业是云南省重点文化产业企业、昆明市重点文化产业企业、云南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及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2015年获中央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扶持。经过8年发展,拾翠与300余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保持长期合作往来,汇集了53个非遗项目、102个手艺品牌、64位创新设计师、200余个在地物产机构、18种少数民族工艺、形成对33个工艺美术特色乡村的直接帮助。打造“云陶、良绣、草木染、喜物山记”等特色手工艺文化品牌,并先后打造“拾翠滇文化中心”、“拾翠七彩云南非遗体验文创园”、“拾翠王府井中国手艺合集”、“拾翠国际民艺园区”等项目。“拾翠”是聚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和云南特色文化产品最丰富的平台。其中“拾翠国际民艺园区”31亩,改建闲置了10余年的昆明氧气厂32栋老旧厂房,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截至2021年7月,拾翠国际民艺园区(含拾翠市集)入驻企业90家,85%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园区运营公司带动产业链总投资1.2亿元,园区2020年产值约2亿元。“顺城拾翠市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沿河路7号5楼顺城购物中心,占地面积3100平方。“顺城拾翠市集”首次尝试将民艺、非遗、文创等艺术产品接泊商业中心发展,以拾翠十年的好物选品经验辅以顺城专业的商业中心运营理念,让手工艺产品和非遗产品呈现最大的价值,让消费为手艺传承和非遗创新保驾护航。拾翠市集进行了云南特色礼品、在地物产、手工艺产品、手作体验区、设计师品牌买手区、市集摊主区、特色餐饮、戏台区、直播孵化区等划分。集中展现了云南本地生活之美,如白族扎染、玉溪青花、建水紫陶、红河斑锡斑铜、大理银饰银器、竹藤编造、云南重彩画、云南生物多样性等系列非遗、民艺、手工艺、文创类产品。项目SKU超过2万个并搭建线上数字平台,实现数字营销,产品交易,订单处理、产业链管理等功能。公司与无印良品、王府井百货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全球展销渠道。为云南传统文化及民族、民间工艺产品、非遗产品实现全球展览和销售创造持续性机会。截止2021年7月,“拾翠”先后被《中国青年报》等官方媒体报道数十次,转发报道媒体数量超过一百家。“拾翠”品牌获得“中国最佳创意商业品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等称号。
3.云南斑铜据考始于明代,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据传最先为东川、会泽一带,将生斑自然铜锻打成器皿初坯后售至昆明,昆明再加工成成品。因造价高,工艺复杂,一般只有少量花瓶、佛像、鸟兽、鼎炉而已。后来随着自然铜的减少,在民国年间,出现了人工合成的斑铜制品,人们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斑铜称之为“熟斑”。民国时期以“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最为有名。其次是南郊官庄人栗长青“造化庐”所制之关圣像;栗氏所制关圣像多杂以紫铜、黄铜、白铜,在斑铜工艺品中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集中了一批斑铜艺人,进行大规模生产。1978年成立昆明市工艺美术厂,专门设立了斑铜车间,对工艺进行了改进,试验成功了斑铜碾片再结晶和薄壁浇铸新工艺,不仅生产传统工艺产品,还开发了现代化题材的制品。1980年斑铜车间从昆明工艺美术厂分出,单独成立了现在昆明市斑铜厂。云南斑铜因成色为樱红色中闪现金黄棱斑而得名,彩焕灿烂,甚为稀罕华贵。还因斑铜原料独特,造型典雅,在国内享有盛誉。一些产品曾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省、市优质产品称号;“牛虎案”、“孔雀瓶”曾选送1978年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展览,“惊鹿”、“大象”等1974年选送美国展出,“孔雀明王”、“大犀牛”、“薰炉”已被轻工部列为国家珍品收藏。斑铜传习点”位于昆明市斑铜厂内,现在正在筹备建设中,是斑铜技艺过程的展示和现场体验为一体的传习点。该传习点预计今年完工。
4.阿达乡音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厂。该酱菜厂地址位于昆明西翥白族民族文化创意展示基地内。沙朗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命名为五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帅小梅被命名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从根本上留住不断外流的乡村人员,解决部分就近务工和居家就业问题,帅小梅带领村民就地取材,于2014年成立了"昆明市五华区祥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收纳了当地42户农户为社员,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生产销售白族传统手工酱菜。2015年帅小梅开办SC加工车间,用白族传统古法腌渍出不同种类的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并自创品牌“阿达乡音”,该品牌酱菜现已进入多家超市销售,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白族传统手工酱菜工作坊为五华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步伐,根据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文件,五华区积极参与各项技能人才申报工作,2020年省级非遗项目“天宝斋手工制墨”代表性传承人李玉霖获得昆明市第五届“突出贡献人才”、“云南省首席技师”;昆明市级非遗项目“古船模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付昆祥获昆明市第四届“名人名将工作室”、“云南省第五届首席技师”、全国“金凤凰杯”工艺美术设计银奖;省级非遗项目“宝翰轩滇派书画装裱”代表性传承人张琳娜获得“云南省第五届首席技师”。
在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方面,我区部分传承人每年都会参与文博会、农博会、昆交会、昆明市丰收节等大型展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部分传承人已经在淘宝、拼多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购物平台进行自己产品的销售。同时区财政局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执行降费降税,对业务经办部门审核认定符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格的企业和个人做好上级下达贴息兑现。
(三)下步工作计划
五华区预计打造一个翠湖周边文旅融合示范街区,将部分非遗项目纳入街区统一规划。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联系人及电话:陈美芳 64169220)
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