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关于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新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发展新经济是培育新动能、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推进“科教创新先行区”建设,加快发展新经济,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五华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场景化变革机遇,瞄准打造“云南新经济引领区”目标,重点发展数智经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五大新经济形态,准确把握“设施引领、数字引领、赛道引领、场景引领、主体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七大关键抓手,力争成为兼具高端链接力与区域辐射力的新经济策源地,使新经济成为五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全省新经济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有机融合,提升政策服务新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推进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强化生态资源整合集聚与创新创业促进作用,优化提升新经济场景支撑与要素环境支撑,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坚持人才汇聚。突出人才在新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建立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阶段人才政策体系,形成顶尖人才引领、领军人才聚集、企业家带动、创业团队汇聚的新经济人才链。
——坚持深化改革。树立新经济发展思维,在全区上下形成发展新经济的目标和路径共识,以开放包容的监管理念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为导向,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新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激活市场内生需求,厚植新经济发展环境沃土,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五华区要力争构建形成国内一流、全省最优的新经济生态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及其它创新要素充分流动集聚并释放价值,适应和支撑新经济发展的组织方式与治理方式基本成熟,创新创业活力全面迸发,五大新经济形态发展健全,多元化的都市生产生活应用场景极大丰富,催生出一大批跨界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新经济企业,以新经济为支撑和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基本确立,经济增长新动能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5G基站规划,全面统筹配套设施建设需求,打造“千兆入户、万兆入楼”的光纤覆盖格局,建设“双千兆城区”,全面建成城市宽带立体高速信息公路城域网。建设数字感知基础设施,打造人人、人物、物物互联互通的全域感知体系与物联终端数字化标识体系,充分发挥全域感知和精准识别的技术优势,实现城市数据化、智能化、精细化治理能力,实现万物深度互联。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融智创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云南省区块链中心,部署面向智慧文旅、智慧商务、智慧医疗等多场景应用的创新平台,打造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与服务网络,提供集成开发环境。(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区科信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二)全面促进数据资源开放
依托云南省区块链中心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对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流通、交易、应用等流通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溯源,用技术手段保障数据权属划分。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实施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推进数据的便捷流通;通过建立高效运行海量空间的公共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部门共享库,实现非涉密业务数据资源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服务和统一共享交换;建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促成非涉密政务数据高比例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共享。(五华区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区政务服务局牵头,区级各相关部门配合)
(三)打造“数智经济”产业生态圈
大力发展引领产业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构建“基础层 核心层 应用层”的“数智经济”产业生态圈。在昆明老街、南屏街等核心商圈,翠湖、圆通山等主要景区,以及西北新城、金鼎科技园等产业基地加快5G网络铺设与商业化推广。大力引进区块链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区域研发中心、计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关键平台,支持对共识算法、密码学、跨链、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公有链、联盟链、BaaS平台等区块链底层设施。(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区商投局、区文旅局等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四)打造“流量经济”产业生态圈
开展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算法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型数字应用,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不断扩大区域数据流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专业服务、中介咨询等产业,促进技术成果及其他知识产权、信息产品、智力服务等交易流通,提高区域知识聚集度,汇集高端智力资源服务区域发展。不断做强金融服务业,发展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等新业态,促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集聚发展,使更多资本在五华区流动和沉淀。(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区商投局、区财政局等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五)打造“创意经济”产业生态圈
深入挖掘“老昆明”“红色文化”“民国文化”等文化资源,坚持“数字 ”“文化 ”发展思路,推动科技、文化与各个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数字文旅、文化娱乐、创意赛事、田园文创等多种业态共同繁荣的产业生态圈,形成创意生产、创意传播、创意消费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创意经济发展格局,提升五华区创意经济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鼓励文创企业运用直播等新手段推广创意产品、打造网红IP,支持基于文化创意的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发展,扩大文创产品市场。促进文化商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商圈、建设文创街区,积极发展数字娱乐、时尚购物、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大力提升表演艺术、现场音乐、体育赛事、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的规模与层次,推动区内文化旅游景点融合发展新消费方式,发挥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流量带动作用,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形成文化促进消费、消费带动创意的发展格局。(区商投局、区文旅局等牵头,区科信局、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六)打造“平台经济”产业生态圈
围绕以创业带动创新的垂直化、逆向性创新范式,大力布局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等高水平创业服务平台;发挥五华科技产业园区的创业属性,整合区内高校院所资源,打造享誉中外的云南“硅巷”“硅谷”创新创业平台;加强科技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知识产权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布局高原农产品交易中心、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服务贸易平台等新型特色商贸平台;积极发展新型线上消费、数字娱乐、体验购物、在线服务、网络社交、数字支付等生活服务平台;强化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交易结算中心等商贸流通及金融服务平台建设,畅通产品制造链与商品流通链的衔接,全面打通制造与服务、生产与消费。(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区商投局、区文旅局、区农业农村局等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七)打造“绿色经济”产业生态圈
以绿色科技创新与融合应用为途径推动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构建“生态农业 循环工业 绿色服务业”的绿色经济结构,孕育“低碳经济 生态城市 集约社会”的绿色经济社会形态;积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庄、推广高效集约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型,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构建农、林、牧、副、渔综合协同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种、养、加、售、服整合组织的农业产业体系。以西翥片区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村镇、生态旅游、户外体育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实现绿色产业化。(区农业农村局、五华科技产业园管委会等牵头,区科信局、西翥街道办事处配合)
(八)提升数字文旅品质内涵
发挥数字场景在文旅融合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五华特色的智慧文旅示范场景。推动“文化 旅游 科技”融合,发挥5G VR/AR在渲染力、互动体验和终端移动的技术优势,围绕环翠湖博物馆群,整合景区自然环境,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打造智慧文旅经典场景;强化数字经济应用和旅游场景优化,打造智慧景区、发展智慧旅游,提升五华旅游的时尚魅力和文化内涵。(区文旅局牵头,区科信局、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九)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创新消费升级场景,实施商圈线上线下数字化融合体验式发展,打造“智慧商圈”,依托昆明老街和南强步行街等搭建新型夜间消费场景,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升级夜间经济;打造独具五华特色的夜景、夜间灯光秀、旅游演艺、音乐节等夜间游览和休闲项目共同助推夜间经济再创新高。(区商投局牵头,区科信局、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布局智慧城市场景,推动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治理、智慧社区示范等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更智慧。面向政务服务,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应用,赋能效率提升,推进政务服务环节精简,不断提高线上政务服务群众满意度;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重点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档案、数字身份等居民个人信息的全链条共享应用,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面向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智慧社区、环境治理等应用场景,大力发展城市科技,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应用;推广5G网络图像传输和处理技术、终端接收和网络视频技术应用,为智慧安防提供支撑,提升五华区安全整体防控智能化水平。(区政务服务局、区城管局、区科信局等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统筹协调
强化统筹协调,压实部门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督导工作,为实现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标杆,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发挥稳增长资金和园区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积极支持在线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资金支持。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利用辖区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资源,探索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新经济创新创业。
(四)突出舆论环境营造
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新经济领域权威人士集中授课,拓宽全区上下发展新经济视野。加强对新经济发展的政策解读,积极宣传新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举措和特色亮点,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新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