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五华区九届四次会议第20B01号提案的答复的函
〔公开〕 五文旅函〔8〕号
关于对政协五华区九届四次会议
第20B01号提案的答复的函
朱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五华区文艺创作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五华区文化工作的关心。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五华区文艺创作工作着眼五华本土文化,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努力推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一、关于“坚持文艺创作价值导向把关机制”的回复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五华故事。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涌现出了一批大型庭院剧,例如在马家大院上演的《昆明老宅》、《雷雨》;在南强街88号上演的《我的闻一多》等。这些戏剧作品投向市场后,几乎场场爆满,这些作品既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文化,又弘扬了爱国情怀,向观众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下一步将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各类展演、比赛舞台,坚持文艺创作价值导向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作发展。
二、关于“加大优秀文艺作品普及力度”的回复
一是紧扣时代主旋律,围绕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宣传演出”、“创建文明城市文艺宣传演出”等主题活动,举办了“红色经典朗诵晚会”、“百姓欢歌大舞台精品巡演”等,并在南屏步行街、翠湖公园、各街道办事处的标志性广场上进行演出,加大了精品艺术作品的普及率、知晓率、满意率,为昆明打造中国西部最有竞争力文化名城、文化共享家园贡献了红色正能量。二是集合昆明市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利用区文化馆等平台,为市民免费提供讲座、辅导、展演、体验等文化服务,举办书画展览、广场舞大赛等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三是借助“春城文化节——百姓欢歌大舞台”、“昆明市海鸥文化节”等五华文化品牌的长期开展,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加大精品力作的生产,并经常在辖区内进行采风活动,汲取了大量的素材,其中有以翠湖社区主任马杰为原型的小品《小巷总理》、有反映西翥片区苗族、彝族、白族同胞生活、劳作、婚俗的歌舞《柜子上的新娘》、《嘞嘞调》、《古老的情歌》、《甩腰舞》等一批优秀作品,并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和好评,营造出精品、拿大奖的氛围,推动我区文艺创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提高优秀文艺作品的普及率。一是通过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为群众提供集文艺培训、艺术鉴赏、在线学习、预约演出等文化服务,让群众自主选择文化服务的内容和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做好全民艺术普及。充分利用政府平台,结合企业、媒体等,精心做好各类线下活动的策划、实施。加强“百姓欢歌大舞台”等本土文化品牌打造,加大文化产品特别是文艺精品的供给力度,积极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关于“构建文艺创作激励奖励机制”的回复
为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鼓励文艺创作生产,推动南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更多的艺术种类、创作单位和个人得到政府资金扶持。
下一步,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作品激励奖励机制,激励我区文艺创作出精品、出人才。
四、关于“强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回复
一是重视本土文艺人才培养,健全文艺创作人才库,积极培育发展新文艺组织,不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建立优秀的文艺领军人才。二是对于在国家、省、市、区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积极为他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经常性举办展一些演展示活动,为文艺创作后备人才得到更多展示平台,努力造就一支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艺人才队伍。
下一步将聘请一些省、市业内专家与辖区内年轻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孵化一批年轻的后辈主力军。
五、关于“搭建文艺创作平台,着力文艺创作品牌创建”的回复
根据五华区实际情况,明确文艺创作目标定位,突出创作重点,一是重点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例如民族文化题材《柜子上的新娘》、《古老的情歌》、历史文化题材《昆明老宅》、《我的闻一多》;当代人文题材《小巷总理》、《羊老倌下山》等,二是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与精品创作扶持的长效机制,对于立项的精品工程项目,要项目化跟进,重点加以扶持,推动我区文艺精品创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一步将对抗战胜利堂、讲武堂、西南联大等五华区人文历史资源以及重大现实题材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同时,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
六、关于“强化本土题材文艺创作”的回复
全区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目前已创作出了一批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西翥阿卯合唱团合唱作品《古老的情歌》、五华区文化馆广场舞作品《春到茶山》、西翥清水塘社区苗族舞蹈作品《柜子上的新娘》、五华区文化馆抗疫歌曲《志愿者在行动》等。
下一步还将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努力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深度、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七、关于“创新文化馆、文联各协会管理模式”的回复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各文化单位、协会团结引导新文艺群体、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互联网 ”、打造文艺品牌和精品工程、文艺创作生产导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文化馆、文联干部履职能力,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开展文艺创作,为繁荣发展全区文艺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感谢您对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杨小鋂 0871-64169220,138****6812)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