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www.kmwh.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5177-202010-565346 主题分类: 2020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0-10-28 09:43
名 称: 关于五华区第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号建议答复的函

关于五华区第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10-28 09:43     
字号:[ ]

〔公开〕   五文旅函〔3〕号

关于五华区第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4

建议答复的函

徐甘蒂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促进社会精神建设的建议》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象征,是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它们独特、珍贵、不可复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基因。五华区作为昆明市的文化中心城区,有一大批杰出的民族民间艺术家散居在五华的各个角落,他们涉及领域广泛,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滇剧、花灯、评书、扬琴、剪纸、风筝、雕刻、建筑民居、传说故事、民间音乐舞蹈、彩扎、民族服饰、民间节日、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等,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特色,其创作和演绎的艺术品极大地丰富着周边群众的精神生活,装点着春城昆明四季飘香的沃土。多年来,五华区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树立城市文化品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让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

一、挖掘保护,抢救濒危项目

2005年至今,我区先后进行了19次非遗申报工作,共列入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76项,其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9项,代表性传承人97名。分级列入代表性项目:区级 43项、市级 28项、省级7项、国家级1项;分级列入代表性传承人:区级 68名、市级12名、省级15名,国家级1名。其项目涉及广泛,覆盖传统手工、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传统饮食等领域。为及时抢救濒危项目,组织民族民间各类文化人才力量,先后收集、整理和出版了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昆明童谣》、《五华民间故事辑》、《五华民间歌谚谣语辑》、《五华民间曲艺志》、《昆明扬琴汇编》等书籍,为五华区未来的文化大厦奠定了根基。

二、活态传承,探索多样性保护之路

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始终秉承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精髓,积极开展一系列非遗展示、展览、展演和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保护活动,探索出多样性保护的五华特色的非遗发展之路。“中心”先后在五华区文林小学、五华区先锋小学、昆明马家大院、南强街88号剧场先后挂牌成立了“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点”,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举办,开展专题讲座、活态展示、技艺传授、艺术演绎、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传承保护活动其中最具亮点的是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大工匠”系列活动的推进,其活动通过“活态流变”的呈现,于2019年——2020年期间在五华区非遗传习点(南强街88号剧院、马家大院),相继开展古琴制作、天宝斋手工制墨、吉庆祥滇式月饼制作和滇派风筝制作等“非遗大工匠系列活动”专题讲座和活态展示的互动体验活动,通过讲解传统工艺的历史渊源,展示不同技艺的制作过程,让大众耳闻、眼见和体验,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魅力,传达传统工艺代际传承的发展理念,充分了解历史长河里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和运用自然的古老实践智慧,增强大众的持续认同感,从而提升大众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和喜爱,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全面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底。除了传习点的活动外,2018年五华区共开展了“五华区戏曲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13场以及进农村10场,得到了五华辖区内的13所中小学校师生和广大市民朋友的喜爱。直至“2019年五华区戏曲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展演场次增加到23场。截至目前,该项活动已经进入辖区内的莲华小学、文林小学、昭宗小学、新萌学校、先锋小学等30多所中小学,受惠中小学生达1万余人。展演现场不仅有专业演员们演出的滇剧、花灯经典节目赏析,同时还有戏曲知识讲座、画脸谱、戏曲互动等环节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亲身参与演出,近距离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不仅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校园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了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唤起广大青少年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的积极性。

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力度

2020年五华区财政设立了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给予五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传承工作补贴。同时在2019年五华区非遗中心设立了4个非遗传习点后,五华区政府每年对每个传习点核拨5000元的传习工作经费支持非遗宣传工作的开展。现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五华区每年从公共文化经费中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抢救性保护。截止2020年7月共拍摄了16个非遗名录专题片在“五华发布”、“乐享五华”以及五华区文化馆网站等自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四、建设多元化非遗数字展示馆

随着2021年五华区文化馆新馆的落成,数字文化馆也将进一步建设起来。其中非遗数字展示馆及精品实物展示馆的创建也计划当中。

对于徐甘蒂代表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产业化进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商业化生产,纳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考虑和安排。”五华区非遗中心在多年来工作积累和探索中也有一些新的见解:非遗产品需要跨界融合,多元赋能,才能开创非遗活化传承的新经济,这需要:1、通过各类市场化、产业化举措,建立“生产性保护”和“生活性保护”孵化体系,联合社会各方技术力量,撬动设计师的多元设计,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碰撞融合,联合打造非遗时尚品牌。2、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丰富的非遗传播方式开始出现。首先加强线下各类博物馆、展览、旅游体验与非遗的结合,同时不断开拓线上营销模式,以非遗电商的形式进一步拉近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激发非遗消费潜力。3、非遗与展览,非遗与旅游,非遗与动漫,非遗与电视剧,非遗与影视剧,非遗与综艺,非遗与游戏,非遗与电商,非遗与直播,其跨界融合,多元赋能,让大众在消费的同时,有更多的空间和时机对非遗文化的深度认知,在帮扶传承人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地传播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且渐成时尚。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日月流光的打磨,逐渐呈现日臻至善的光彩。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始终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开拓中前进”的目标,为我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您对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联系人及电话:董晶  0871-64102555186****9065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085

 


Copyright © 2012-2021 www.kmw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备案号:滇ICP备05009273号-1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五华区区级机关办公大楼

技术支持电话:0871-63632514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2000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