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创新“3+3”帮扶模式 助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3月29日,市委副书记刘智一行在五华区委副书记杨泽松及区人社局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五华区帮扶东川区就业扶贫基地进行现场调研。区人社局局长常宝雄围绕“政府、社会和自我资源深度整合,招聘、培训和录用流程无缝衔接,学习、工作和生活层面立体保障”介绍了近3年来五华区精准帮扶东川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基地负责人就基地吸收安置东川区贫困劳动力,发挥孵化作用等方面做了介绍。在基地农民工劳动维权服务点,领导们翻阅了《小强务工记》和五华区保障农民工工资“一册一书两账”等宣传材料。
下午13时,张斌副市长主持召开了全市促进农民就业暨主城区精准帮扶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会上,参会人员首先观看了五华区北控公司吸纳就业工作视频,随后,五华区委常委、区委副书记杨泽松同志代表五华区就主城区精准帮扶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交流发言。自2017年开展精准帮扶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来,五华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开展精准帮扶东川区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任务指标完成率、完成速度位居全市前列。通过创新帮扶模式,强化政企协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面”向“点”、由“转”向“稳”发展,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794个,实现了1738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
聚焦“三个精准”,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脱贫“转得出”。一是精准标识农村劳动力情况。通过入户调查和跟踪服务,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及就业意愿进行“个性化”标识;二是精准收集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党建引领,全区联动参与攻坚,发掘适合东川区农村劳动力的岗位,做到需求精准对接、岗位精准开发、劳动力精准转移;三是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企业“专属”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式”培训,3年来通过开展培训,提升了931名(其中建档立卡户685名)东川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做到“三个到位”,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得下”。一是责任压实到位。制定精准帮扶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将精准帮扶工作列为政府目督项目,纳入年度考核。二是经费保障到位。制定转移就业财政补助叠加政策,在市级补助的基础上增加贫困农村劳动力生活补助,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组织化、成建制转移就业,给予转移就业服务补贴。三是平台搭建到位。147家企业赴东川区各乡镇开展“送岗下乡”和易地搬迁现场招聘会16场。通过与五华北控、西南铜业、沃尔玛等51家重点企业和82家人力资源公司,为东川区贫困农村劳动力开发了一批高质量就业岗位。到东川设立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帮扶“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群体。
坚持“三个加强”,确保贫困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稳得住”。一是加强服务保障。全市首创为东川区转移就业劳动力提供90套免费公租房。设立五华区帮扶东川区就业扶贫基地,开展岗位收集、企业招聘、劳动维权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人文关怀。组织东川区务工人员参加五华区“五华跑团”悦跑活动。为300余名东川区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劳动力免费发放“文惠卡”,增强东川区来昆务工者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三是加强职业培养。实施“保姆式”业务帮带,采取“一对一”技能帮扶,力求提供一个岗位,教会一门技能,帮扶一户人家。安排“老乡带老乡”,只需乘坐一趟公交车就能到达工作地点的“一站式到岗”模式。通过打造就业创业模范先锋,形成示范效应,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会上,刘智副书记表示,五华区扶贫基地建设、发放“文惠卡”和适应城市生活“老人带新人”的创新举措值得推广,对五华区精准帮扶东川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刘智副书记要求,人社部门要加强与工会的协同配合,让务工人员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刘智副书记强调,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领会促进农民就业工作重要意义;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持续推进促进农民就业工作;要压实责任、合力攻坚,为促进农民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