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www.kmwh.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5115177-201809-212410 主题分类: 2018年
发布机构:  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18-09-14 14:49
名 称: 关于对政协五华区第九届二次会议第18B02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政协五华区第九届二次会议第18B0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8-09-14 14:49     
字号:[ ]
编辑:张金慧      审核:田雪倩      终审:朱娜

尊敬的冯井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的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关于数字化方面的建议

(一)制定数字化资源采集方案

2007年至今我区先后进行了17次非遗申报工作,共127项列入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0名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区级 32项、市级 28项、省级6项、国家级1项。代表性传

承人区级32名、市级13名、省级15名。涉及项目广泛,覆盖传统手工、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和传统饮食等领域。收集图片资料一万余张;文字资料近两千余册,录音、摄影等资料千余条;传承项目及传承人申报片近20部等。在档案梳理中,我们发现传承项目及传承人的宣传申报片明显比较少,但是在数据库中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拍摄传承项目及传承人申报片将是近3—5年的工作重点。今年我们拍摄了一个市级传承人宝翰轩滇派书画装裱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宏的申报片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下半年将拍摄天宝斋手工制墨”项目的申报片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从2019年开始我们还准备着手继续加大申报片的拍摄力度,同时还制定了采集计划如下:

1、 非遗数字采集目的

数字采集是建立非遗数据库的基础,所以要建立数据库必须先做好数字化采集工作。数字采集针对有保存价值的项目及传承人。

2、 采集形式

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申报片的制作;音像视频资料采集;

3、 采集时间、采集内容及经费预算


年 度

采 集 项 目

类 别

经费预算

2018

1、 宝翰轩滇派书画装裱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宏(市级申报省级传承人)

2、 昆明天宝斋制墨制作工艺(申报国家级项目)

传承人


项目

4万元

2019

1、 云南评书代表性传承人仇炳堂(省级)

2、 民俗舞蹈代表性传承人杨美淮(省级)

3、 皮革雕刻(区级申报市级)

4、 民间美术——连环画(区级申报市级)

传承人

传承人

项目

项目

8万元

2020

1、 连环画代表性传承人徐昆林(区级申报市级)

2、 沙氏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沙俊杰(省级)

3、 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杨德宏(市级申报省级)

4、 传统手工技艺——古琴制作(区级申报市级)

传承人


传承人

传承人


项目

8万元

2021

1、 古琴制作代表性传承人董晋云(区级申报市级)

2、 滇剧代表性传人史宝凤(省级)

3、 传统手工技艺——昆明面塑(区级申报市级)

4、 民俗类——民族民间歌舞乐之乡五华区沙朗白族乡(区级申报市级)

传承人


传承人

项目


项目

8万元

2022

1、 吉庆祥云腿月饼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江世贵(区级申报市级)

2、 刺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仇桂珍(市级申报省级)

3、 福林堂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余总登(区级申报市级)

4、 皮革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智熙(区级申报市级)

传承人


传承人


传承人


传承人

8万元


备注:因为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2—3年不定期申报(一年申报项目、一年申报传承人),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2年申报一次。所以区、县级会根据省、市相关申报条件和要求来进行筛选,申报材料也会根据当时申报的要求进行调整拍摄,优先拍摄有价值的、成功申报机会大的项目及传承人。

4、 其他音像资料采集

(1)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收集工作在每两年申报评审工作时,工作人员已经主动将其存入电脑的个人文件夹中归档。

2)在每年年终传承人考核时,传承人表格和文本资料以扫描存档;传承人参加活动的相关音像资料在每年底统一交到文化馆非遗中心存入电脑相应文件夹归档

4、 备注

1)在每年采集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集经费将从惠民补贴中使用第三方购买服务支出。

2)采集工作根据非遗项目价值和传承人年龄及濒危、存续等情况进行调整。

(二)加大数字化的投资力度和加强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非遗传习馆要有四个平台做支撑:1、基础平台;2APP平台;3、远播平台;4、资源平台同时也需要硬件和软件共同达标。在硬件方面,需要有固定的、相对密封且恒温的操作机房和达标的非遗展示馆等,在软件方面需要专的软件开发和后期维护。现阶段五华区文化馆的面积及功能还达不到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条件目前我区已经计划在西北新城片区新建五华区文化艺术中心,其中已经把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纳入到立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也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其中一项。但现在此项目还在立项审批,新的馆舍还未启动建设,所以相关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及资金进程安排要在新馆建设完成前一年才有总体方案和资金预算。之后若出台相关方案,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告知委员。

关于数字化资源采集,根据非遗项目的价值和传承人年龄及濒危等情况来制定采集方案。五华区已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类别有: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医药、民俗类等。根据项目价值、存续和濒危情况我区已完成部分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资料采集工作。同时每年五华区非遗中心还根据非遗项目的梳理来逐步完成资料采集工作。2017年——2018年完成了部分有价值的手工技艺项目及传承人的综述、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保护情况、及后续传承等相关信息采集工作。从2019年起将继续完善此项工作。2019年完成曲艺(评书)、民间舞蹈(《猪八戒背媳妇》、《舞龙灯》)、民间美术类(连环画)等部分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综述、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保护情况、及后续传承的相关信息采集工作。2020年完成传统手工技艺(古琴制作)、传统体育(沙氏武术)、民间曲艺(昆明扬琴)等部分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综述、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保护情况、及后续传承的相关信息采集工作。2021年完成传统手工艺(剪纸、昆明面塑)、传统戏剧(花灯)及民间舞蹈(《狮子舞》、《跑驴》)等部分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综述、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保护情况、及后续传承的相关信息采集工作。2022年完成传统手工技艺(汉族刺绣)、民俗类(红石岩庙会)、民间音乐(昆明小调)、民俗类(五华区沙朗白族乡)等部分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综述、环境、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保护情况、及后续传承的相关信息采集工作。

二、 关于文化遗产网络化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网络传播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大概分为著作权保护模式、专利权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商标权保护模式等几个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就是传承人。由于传承人对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同时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偏重于行政保护,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尚缺乏有效衔接,所以一旦有侵权行为,传承人很难为自己维权。针对这一问题,五华区非遗中心对每年申报成功的传承人都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主题讲座来加强传承人的保护意识每年与传承人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中有明确规定:传承人在接受参观、采访时应向非遗中心备案,在备案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会提醒传承人要规避自己的配方等不能外泄。同时非遗中心还在五华区文化馆网站上宣传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法规。在五华区文化馆网站和“乐享五华”公众平台上宣传的五华区非遗名录都以简介为主,并没有深入介绍,其主要目的也是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

(二)数字化进程方面

现阶段五华区文化馆的面积及功能还达不到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条件,新的五华区文化艺术中心预计在2020建设完成后,五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在3年(2020年——2023年)内完成建设。三年建设计划和经费预算如下表所示:

时间计划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经费投入

第一年

硬件建设

建设无尘恒温机房、线路改造及主机设备购置等

22万元

第二年

软件建设


10万元

第三年

使用阶段

信息录入并投入使用

12万元

其他

后期运行及维护


5万元/

聘请专业数据库管理人员1名(需要计算机专职技术人员)。因为数据库是仅供内部人员参考查阅,所以在数据库建设完成3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

(三)关于人员方面和非遗统一宣传平台方面

在非遗统一宣传平台方面现阶段有三个:一是五华文化馆网站。五华区文化馆的网站由一名文辅专干(美术专业)在兼职进行建设和维护,每次有非遗相关的信息和活动都会在网站上进行公布和更新。二是乐享五华公众号。在五华区乐享五华公众平台上的五华人文就有非遗传承人及传承项目的介绍及宣传,并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宣传资料中加注所申报的项目类别和项目级别。在平台上还有近期五华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介绍和五华区传承人的手工艺品售卖。三是五华政府政务网。五华政府政务网是五华区政府的一个政府信息平台,在平台上文化五华专栏有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及传承人的介绍。在五华区数字文化馆建立之后,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将着手建立数字网络平台,建立后昆明市非遗中心实现网络信息化共享。

(四)关于非遗品牌建设方面的内容

20171月,五华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在马家大院开展了五华区手工技艺保护和传承专家座谈会。此次座谈会不仅邀请了省、市非遗手工技艺的专家,同时还邀请了文化企业的负责人,目的是为传承人搭建一个宣传自己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传承人更进一步发掘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推动非遗介入、融入当代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沟通和实践,五华区级皮革雕刻技艺传承人——刘智熙和植物染技艺传承人——李丽蓉的实物已经在拾翠文化公司(国家文产资金重点扶持企业)进行销售。五华区在昆明普吉路上打造了M60文化创意园,园区内现阶段落户民族手工艺13户,从业人员共150人,剪纸、竹编、刺绣、扎染、皮雕等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已在M60文化创意园拥有自己的品牌及固定客户,M60文化创意园始终致力于云南本土民族民俗文化孵化,力求打造成为昆明市区内一个好吃好玩的文化新地标和广告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地。通过系列非遗文化品牌的打造,我们也总结了更多的经验,之后我们将联合区文产办共同来为传承人提供平台,继续打造非遗品牌。

三、 有关自媒体方面

我局与区科信局进行了沟通,区科信局将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媒体化开展过程中,根据职能,全力协助技术支持和方案审批等工作,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可协调电信运营商为项目提供区级电子政务网和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所以在今年我们将邀请区科信局技术人员对五华区非遗传承人进行自媒体平台建设培训和指导。五华区虽然没有出台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但是现在已经在筹备“2018年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媒体建设培训,这个培训会也列入2018年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之一。2018年,首先普及五华区所有传承人进行自媒体建设相关知识培训,同时着重培训沙氏武术、滇派书画装裱、昆明手工制墨、古琴制作、皮革雕刻、剪纸、彩扎技艺、民间音乐、资料保存、面塑、土陶制作等11个项目的33位传承人,让他们学会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和微博,同时在公众号上发布自己的宣传信息。2019年着重培训花灯、滇剧、云南评书、昆明扬琴、微雕、民俗舞蹈、方言相声、吉庆祥云腿月饼制作、福林堂中药炮制、滇派风筝制作、刺绣等11个项目共21位传承人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和微博,在公众号上发布自己的宣传信息。同时对上一批已有经验的传承人结合区科信局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将进行后续更深一步的培训。2020年对新申报的全部传承人进行自媒体建设的培训。同时把他们的公众号在五华区文化馆网站上和乐享五华公众平台做推广。在每次非遗活态展的宣传展板上印上传承人的二维码,让感兴趣的市民朋友能够通过识别二维码关注传承人。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董晶 186****9065

         

昆明市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

2018年7月5日

Copyright © 2012-2021 www.kmw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备案号:滇ICP备05009273号-1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五华区区级机关办公大楼

技术支持电话:0871-63632514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2000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