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听”出民生温度、用情落“实”民生诉求、用力“讲”透政策力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政策更接地气、工作更见行见效、服务更贴民心。
“听”民情之音,听出“急难愁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党员干部要带着总书记的嘱托,深入群众中去听民情之音,不仅要听群众说什么,更要理解群众为什么这么说;不仅要关注群众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群众的精神诉求,要将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走进群众的“生活圈”,以真诚的态度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走访,而要真正沉下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问冷暖。在倾听民情时,要梳理分析信息,找准问题关键,制定可行方案;对共性问题,从政策层面研究调整,建立长效机制;对个性问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跟踪落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要健全反馈机制,及时通报进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讲”惠民之策,讲透“惠民利民”。政策宣传不能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而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量身定制宣传方案;政策落实也不能走过场、搞形式,必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讲政策就是要将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的决策部署,准确、清晰地传达给群众,让群众明白政策的目的、意义和好处,从而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实施中来,而政策制定出来后,如何让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是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起“政策翻译官”的角色,摒弃“照本宣科”的机械传达,以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方式,将政策转化为“接地气”的生动语言。讲医保政策时,说明“住院能多报多少”;讲就业扶持时,讲清“能领多少补贴、怎么申请”;讲环境整治时,讲透“垃圾清了,房价都能涨点”,要紧紧聚焦群众的关切点,精准回应群众的真实需求,让政策宣传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政策红利充分惠及每一位群众。
“解”民生之忧,解得“暖心舒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支持作为最大底气,继续聚焦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精准之策破解民生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急难愁盼上出硬招,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高频问题”,既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乡镇,实现“家门口就医”,也要规范药价、简化报销流程,杜绝“政策佳而报销繁”;在资源分配上求均衡,防止“重城轻乡”“重强轻弱”,让资源向薄弱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改善民生要把握“尽力”与“量力”的平衡,制定政策兼顾“民生账”与“财政账”,与经济发展水平适配,确保可持续;实施惠民工程不贪“高大上”,优先解决“雪中送炭”的事,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刀刃上。(王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