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统筹部署解决一系列民生堵点难题。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更好凝聚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当深刻践行这一要求,用扎实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成效。
听民声,放下架子、沉入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脱离群众的调研如同无源之水,走马观花的走访恰似隔靴搔痒。真正的听民声,不是带着“任务”走流程,而是怀着真心接地气:要走进田间地头,看看庄稼长势、问问农资价格,在泥土芬芳中了解农户的生产难题;迈入社区楼栋,瞧瞧居住环境、聊聊邻里矛盾,在家长里短中知晓居民的生活期盼;进到工厂车间,问问生产进度、听听职工诉求,在机器轰鸣中掌握劳动者的现实需求。要以小学生的姿态与群众拉家常,让群众敢说心里话、愿讲真实情,把群众的“吐槽声”“建议声”一一记在心上、落在纸上,梳理成清晰的需求清单。唯有如此,才能摸准基层工作的“脉搏”、找准服务群众的“靶心”,为后续工作筑牢基础。
出实招,打破思维定势、立足实际创新。政策举措最怕“照搬照抄”,困在经验的“舒适区”里打转转。群众需求在升级、基层情况在变化,若一味套用老思路、照搬旧模式,难免出现“政策再好、落地走样”的尴尬。管用的实招,必须把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紧跟时代发展大势,紧扣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焦点,又要精准对接地方资源禀赋与群众差异化需求,找到政策落地的“突破口”。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上级部署,摸透辖区“家底”,避免“上下一般粗”的形式主义。对共性问题推出普惠性举措,对特殊群体、特殊区域提供针对性方案,让政策既能“覆盖大多数”又能“温暖极少数”。同时要建立政策跟踪机制,动态调整优化,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贴合群众期盼。
求实效,强化担当、狠抓落地。群众的满意度,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效来检验。面对需求清单上的事项,是敷衍塞责还是主动作为,直接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对于群众反映的“小急快”问题,要拿出“马上就办”的劲头,不推诿、不拖延,用立竿见影的解决回应期待——比如楼道灯坏了及时修、广场舞噪音扰民迅速协调,让群众在解决小事中感受治理温度。对于需要久久为功的“硬骨头”问题,要建立“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攻坚,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乡村产业培育等,既要倒排工期抓进度,又要精益求精保质量。要把工作进展晒在“阳光下”,让群众看得见、能监督,把“承诺清单”变成“成果清单”,真正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