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华区春晖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为载体,坚持“1234”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工作和社区工作深度融合,促进辖区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党建引领“一张网”民族团结“石榴红”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工作落地落实
春晖社区党委把做好辖区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抓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按照抓好基层党建就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路,将社区民族团结工作主动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坚持突出党建引领这条主线,社区在成立开放式“大党委”的基础上,吸收辖区4个民族自治州(市)驻昆办、云南农职中心、云南省文化馆等21家公共单位党组织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社区民族团结“智创共建联盟”,充分整合联盟成员资源,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共商共议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充分发动联盟成员单位主动为创建提供“智慧”,努力打造党员党组织作用发挥、民族政策宣讲、区域资源共享“三个平台”,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区域联动,形成“小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创建工作由社区主导变为社区引导、街道社区创建变为“联盟”成员单位共创共建,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创建的基础更牢、范围更广。 整合资源,发挥两个“优势” 辖区面积0.73平方公里的春晖社区辖区滇西驻昆办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围绕两个优势,春晖社区充分整合4家驻昆办的阵地资源,让“智创共建联盟”、社区“大党委”实现场地共用、活动共建,推动辖区各单位更加融洽。整合驻昆办的民俗资源,支持4个驻昆办进行外立面整治,提升及民俗氛围营造,让滇西少数民族特色落地春晖。在4家驻昆办成立“一家亲”服务站点,为各族同胞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实现了州地合作、校地联动。 围绕民族文化底蕴深的优势,春晖社区辖区有两个重要的文化资源——云南省文化馆、省委党校家属区。省文化馆是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有辅导、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的师资,在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资源可利用和学习借鉴;省委党校家属区里面有在职的、退休的党校职工,以及延伸的党校老师人才方面的资源可以挖掘利用。打破区域限定引进周边云南农职中心,利用他们的技术、智力等资源优势,将民族团结工作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将民族团结工作引向深入。 精准服务,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一直以来,春晖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等为契机,先后在街边、小区内部建设一批中华民族文化角、文化墙和文化休闲小广场,让民族团结氛围浓厚;社区整合阵地打造“智创共建联盟”基地,让创建机制更加健全,创建成果充分展示;社区建立社区“融荣与共”实践中心——集民族文化宣传展示、民族文化产品展销、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线上直播带货、教育培训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 社区以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为依托,逐步形成一系列具有春晖特色的品牌活动,社区一直坚持组织评选表彰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先进个人、民族文化特色示范餐饮场所等,通过选树先进典型,传承崇德向善的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家庭相亲相爱,带动街坊邻里和谐团结,成为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的细胞与基石。 民生保障,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春晖社区在全省率先成立 “一家亲工作站”。为更好更便捷地服务民族同胞,社区在怒江、丽江驻昆办设立“一家亲”工作点,为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上门服务,让民族同胞交流有去处、诉求有说处、困难有帮助。努力为辖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8项公共服务,社区为民服务站建立全程代办、预办理、街域通办、延时办等机制,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群众办事需求,让他们在春晖社区具有更强的归属感、认同感,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共建共享中去。 在社会治理工作方面,春晖社区依托“智创共建联盟”会议,广泛听取成员单位意见建议。依托人大代表工作站定期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特别是发挥辖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作用,定期开展接待选民,收集各族同胞的意见建议,形成代表提案。整合资源打造了省委党校生活区党建“红色长廊”、民族特色小广场,亲民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为民服务站,让各族同胞到社区办事更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