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始终坚持把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作为基层治理的“根本路径”,探索创新符合五华区实际和党建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怎么治”的难题。
形成以“支部建到小区”为代表的网格化精细治理格局
全面推行“社区建总支(党委)、小区建支部”的做法,形成“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的“三位一体”社区党建网络,实现党组织动态延伸、全面覆盖的格局。
将五华辖区划分为392个网格,以网格责任区或自然小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从街道班子成员、机关党员以及社区“两委”成员中挑选优秀党员,作为党建指导员下沉到小区支部,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小区楼院,指导帮助居民群众建立业委会、议事协商会等组织,以共同目标和责任把松散的居民组织凝聚为一个整体。
搭建以“社区协商共治”为基础的居民自治议事平台
出台《五华区关于加强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区92个社区中选取21个社区作为试点推行社区协商,将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纳入协商范畴,按照“广泛征集确定议题,党委统筹制定方案,居委会负责组织协商,各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方式推进社区协商落实。
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协商议事过程,并负责督办落实协商事项。通过民主协商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如顺城社区党委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牵头组织辖区公共户单位、小区居民代表召开停车议事会,商定划定停车线、优化停车位,较好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构建以“四社联动”为主线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
有序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开展覆盖居家养老、扶贫助残等多个领域的社会工作重点服务项目,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四社联动”服务模式,推动了基层和谐社区建设。
目前,观音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都为近150名老人提供服务;大观街道成立社会协同发展中心,为社会组织和新兴业态的民营企业提供自我展示、社区服务的空间,引导其正确发展、奉献公益,现已引进社会组织16个;华山街道成立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有计划地培育孵化专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提升为民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打通以“智慧党建”为媒介的现代化治理渠道
探索网上党支部建设,开通微信、微博及党建网站“两微一网”;先后投入220余万元,推动综合服务平台街道社区全覆盖,将132项服务事项进入平台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和“平台式”服务。
打造“五华先锋”党建微信为龙头的手机app集群,建立“先锋云服务”党员志愿者服务系统,采取“线上组织、线下开展、实施管理、实时宣传”的管理模式,搭建起各级党组织、党员志愿者、受助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融入基层治理中。
五华区在基层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联系群众的优势,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社会参与等机制,形成了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制度化格局,使基层党建制度与基层治理机制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实现了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有抓手、好操作、能持久,基层治理有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