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为: 首页>专题>普法强基>普法动态
五华区政法机关以“五提升”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

2024年以来,五华区委政法委统筹区级各政法机关积极深化以法治促进基层治理,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以普法质效、矛盾纠纷化解、法律监督效能、执法司法规范、营商环境优化“五提升”助推基层治理提效,以法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法治保障为五华基层治理现代化“赋能”。

√监督评价回访会议部署

监督评价回访会议部署

以普法质效持续提升促基层治理

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树好法治“导向标”。结合“八五”普法规划,持续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工作,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行业,树立好干部群众法治素养提升的导向标。今年以来,持续开展干部群众普法讲座218场次9532人次,针对婚恋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法治宣讲3191场次,覆盖100万余人次。紧盯“未成年人”这一重点群体,政法系统与教体局深度合作,为全区266个中小学、幼儿园100%配齐“法治副校长”,并按每年不少于2次的要求组织275名法治副校长讲好“开学法治第一课”,重点宣讲防校园霸凌、预防性侵、电信诈骗等内容,宣讲覆盖17万余名师生。截至目前,基本实现市级确定的“9降2升”工作目标。  

做好结对边防普法,织密法治“安全网”。区委政法委统筹区属各政法单位成立边防普法工作队,在全市率先深入磨憨边防一线进行结对普法。针对走私、偷渡等边境突出问题,为边境村落基层干部、村民,开展了“边境线上”的“四个一”普法活动,即开一场座谈交流、上一堂干部培训、办一次集中宣传、行一回入户宣访,进一步提升边防基层干部队伍基层治理工作能力,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近期的普法入边境活动中,为村民发放宣传折页资料500余份,向90户村民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的普法宣传。

√磨憨普法

磨憨普法

建优普法产品供给,释放法治“催化剂”。组织引导区级各普法责任单位积极落实普法责任制,持续创作原创普法产品,加强优质普法产品资源供给,不断充实法治宣传产品资源库。截至目前,全区“普法强基法治宣传产品资源库”累计有普法产品415个,其中平面海报137个、视频125个、音频25个,普法漫画128个。另外,普法情景剧《注意生活细节 确保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寻衅滋事你真的了解吗?》《他人身体,你无权搜查》,被云南普法、春城晚报等媒体平台推送。

 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质效提升促基层治理

全面推行“2+3(1)+N”机制,着力管好“六类风险隐患”。在全区推行“2+3(1)+N”机制,整合基层综治力量,明确工作职责流程,建立“周研判、月会商、季分析”工作制度,及时发现、化解“婚恋、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管住“扬言报复社会(他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有现实危害风险”三类人,确保不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让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和特殊群体风险隐患能及时进行研判、处置。截至10月底,共摸排“六类风险隐患”2317起,建立工作档案423份,开展跟踪回访910次,受理调解案件4838件,调解成功4387件,调解成功率为90.68%,有效防范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延伸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触角,着力化解涉企纠纷。针对五华区金融机构众多,金融纠纷和信用卡类案件比重较大的实际,积极探索金融纠纷源头治理新路径,延伸区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触角,在中国建设银行成立调解工作站,打造集前端摸排、企情收集、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立案服务于一体的涉企纠纷化解服务平台,建立“预防+调处+跟进”全链条金融类纠纷源头化解体系,为推动金融业规范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涉企民商事纠纷调解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成功调解涉企案件10808件,其中包括金融案件1296件。

用好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室,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于五华区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全省首个行政复议受理窗口,对于应当复议前置的案件经审核后直接移交复议机关,对可复议可诉讼案件解释说明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行政复议渠道化解争议。在十个街道司法所设置行政复议代办点,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咨询和提交行政复议材料。坚持调解优先,区法院、区检察院等部门联合出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协作机制》,通过常态化会商研判、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统筹协作,凝聚行政争议化解合力,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联合化解重大行政争议23件。同时,加大行政调解工作力度,督促相关行政部门通过调解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截至10月底,全区共受理行政调解案件33273件,调解成功32681件,调解成功率为98.22%。

以法律监督效能提升促基层治理

强化行政监督,倒逼依法行政。区纪监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联合制定《五华区行政执法监督“3+1”贯通协同工作机制(试行)》,从信访投诉、案件评查、复议应诉、法律监督、国家赔偿、审判监督等环节发现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症结,对纪检监察建议书、检察建议、司法建议、执法监督意见书等法律文书进行跟踪落实,督促执法问题切实得到整改。今年以来,法院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11份,检察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5件。

√行政争议化解

行政争议化解

强化法治督察,压实主体责任。区委依法治区办围绕“一规划一纲要两方案”重点指标,制定法治督察内容清单,组成3个督察小组,通过听取汇报、材料查证、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区文旅局、区人社局等9家区级法治建设责任单位开展实地法治督察。督察发现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台账内容不全、归类不正确,制定的细化措施或分解任务与本单位实际结合度不高等7个问题。截至目前,涉及存在问题责任单位均已整改完成。

强化公益诉讼,守护公共利益。在昆明老街建立“检察服务联络点”,通过联络点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游客权益保护等公益诉讼线索收集工作,针对老街商铺违规装修外立面、违规设置门头广告,破坏老街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的行为,督促职能部门积极整改。充分发挥“河长+检察长”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针对大观街道篆塘河堤坝上雨水收集管道存在污水外排,造成河道内水质污染的情况,督促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完成问题整改。截至2024年10月底,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6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47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3件,已经做出裁判的公益诉讼案件法院支持率为100%。

以执法司法规范化提升促基层治理

抓统筹部署,加强实操培训。成立由区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五华区执法司法案件(事件)回访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全区执法司法案件(事件)回访评价工作。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求各政法机关通过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实操培训、到外区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在最短时间内领会工作精神、熟悉工作流程、掌握评价系统使用。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执法司法案件(事项)评价回访工作培训会3次,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4批次,组织外区学习2批次,参训人员100余人次。

抓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集中培训、部门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破除干警为评价而评价、为回访而回访的单纯“完成任务”理念,做到自觉主动亮码,提醒群众扫码。通过“两微一端”、直播、小视频、小课堂等新媒体矩阵、以及社区、企业、校园、楼宇LED等宣传阵地将统一设计的宣传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并在政法机关接待群众的明显区域进行展示。目前,已制发宣传海报56期,通过政法机关公众号等刊发相关信息80余篇。

抓工作落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干警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持续对回避亮码、扫码评价结果前置、扫码结果弄虚作假等问题进行监督抽查、倒查,实现对于业务范围内的案件(事项)100%主动邀请当事人扫码评价。严格按照“三必查”原则,针对收集到的当事人不满意评价进行分析研判,开展报备倒查,并由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开展回访工作,及时甄别核实,组织整改。截至9月底,五华区累计回访评价160038件次,综合满意率达99.80%,针对340条不满意评价,均由政法机关分管领导对当事人进行了回访。

√监督评价回访

监督评价回访

 以法治营商环境优化促基层治理

探索深化“快办路径”,提升醉驾案件办理效率。在全省首创成立“昆明市五华区醉驾案件一站式办理中心”,实现公检法司一站式集中办理、快速办理、依法办理,畅通“醉驾”案件快速办理渠道,办案期限从原来的平均三个月缩短至现在的17天,助推破解醉酒危险驾驶发案率高、常规办案模式冗长、长期取保候审对当事人造成诉讼负累等困局,探索实现“治罪+治理”五华模式,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中心成立以来,近200件相关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有效减轻了涉企诉累,节约了司法资源。

架牢政企“联动桥梁”,深化“一把手”走访企业。五华区各政法机关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建设,坚持“一把手”按时走访挂钩重点企业,今年以来,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等领导先后主动深入挂联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就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精确“把脉问诊”,面对面搭建联系民营企业的“政商直通车”,积极宣传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区法院创新打造“五法直通车”司法服务平台,建立“一把手”“接诊”机制,面对面了解企业司法需求,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开展相应司法服务,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深耕涉企“服务之田”,厚培营商环境“法治沃土”。五华区着力把法治原则贯彻到涉企执法、司法政策制定、案件办理全过程各环节,以“1+4+N”工作体系为基石,落实涉企柔性执法“5张清单”、中小投资者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智慧监管等一系列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举措,以法治“含金量”护航商企发展“高质量”。打造“公安政务服务15分钟便民利企办事圈”,在西北片区、北市区、中心片区建设3个五华公安综合服务站,下沉治安、交警、出入境、禁毒、网安等高频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门通办”,努力向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向服务企业发展聚力。

Copyright © 2012-2021 www.kmw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

联系我们 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五华区区级机关办公大楼

技术支持电话:0871-63632514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20002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622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92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