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润心 以文化人 推进思政课特色建设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昆明市五华区长春小学结合聂耳母校的实际特点,以聂耳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博采众长 春融万物”的校园精神,紧扣“为社会而生”的校训,开展系列“传国歌精神 承复兴大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做好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师生爱国主义教育。
聚焦国情教育
围绕聂耳文化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以“我的同学是聂耳”为线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全覆盖教育,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五旗、五徽”,知道并探究“五个认同”;利用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少先队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党团队一体衔接,进一步教育引导师生始终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在学校文化环境的打造上,长春小学牢固树立育人意识、精品意识,充分利用一楼一宇、一草一木,结合现有条件,围绕“传国歌精神 承复兴大任”的文化主线精心设计,建成了“成长符号”“壮志摇篮”“前进墙”“23级阶梯”“成春草药园”“劝学巷”“小聂耳学堂”“五旗五徽”墙、小聂耳团结门、“学习的门道”文化走廊等多个特色校园景观,让聂耳和国歌精神融进孩子们的血液、扎根心中。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和教师在文化景观中一遍遍与聂耳相遇,无数的故事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样美好的遇见从每天到校后开始:同学遇见同学、学生遇见教师、音乐遇到故事、舞台遇到人物……在遇见中,教师、学生、家长都看到曾经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觉醒,在遇见中见证祖国的强盛和中国的自豪。
建构深化 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为了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学校确立了“以聂耳文化为龙头,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全学科渗透为两翼”的策略,将有关要求落实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方法中,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思政课作为主阵地,把聂耳文化融入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学科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拍摄“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我的同学是聂耳”5G智慧互动思政系列课程,在校园内打造智慧课堂,支持5G沉浸式教学,实现跨校区思政课程共享协同。
开展红色思政教育 社会化实践
学校成立“我的同学是聂耳”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依托“小聂耳宣讲团”“小聂耳合唱团”“小聂耳戏剧社”“小聂耳民乐团”“小聂耳小提琴乐团”“小聂耳足球队”等特色社团,以“讲”“奏”“演”“唱”“画”等多种形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厚植全校师生、家长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拓展思政教育的 广度和深度
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以“国歌声中话聂耳”为主题,通过班队会、手抄报、绘画、劳动实践、戏剧表演、民乐演奏、宣讲红色故事,开展“高唱国歌跟党走 红色基因代代传”“我的同学是聂耳”“传承弘扬聂耳情”等由校内到校外的培根铸魂红色活动,让红色基因浸润每个师生的心田。
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进与周边社区、周边学校乃至周边地区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深入辖区街道、社区、学校、公共户单位等,开展多形式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与昆明市呈贡区第二小学联合开展宣讲活动,同时走进怒江州独龙江乡、普洱市宁洱县、河北石家庄智汇小学等地,开展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传国歌精神,承复兴大任。
构建评价体系 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让长春学子能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长春小学提出了学习的门道——五品能力评价体系,通过积极探索,结合学生实际,综合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内容,分板块、分阶段制定了五品教育评价的三级目标,编纂了《学习的门道——五品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手册》。该手册整合了小学全阶段全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要求,将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在“听、观、思、言、行”五方面应达成的学习能力水平标准,以螺旋梯度上升的形式进行系统呈现,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内容来源: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