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第八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手捧平板,用智慧教育系统指导学生学习函数,伴随着细致的讲解,孩子们也熟练地操作手中的平板,手指轻轻一点,截屏做笔记、定位自己的错题和薄弱点、完成个性化作业......
挥别了过去“背多分”“文山题海”的教学“笨办法”,教学正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符合学生个人情况的方向发展着。这一幕,不仅发生在昆明市第八中学,借助智慧教育系统与大数据资源平台,五华区师生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朝着兼具高效与创新的方向稳步前行。
“未来,信息化一定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五华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2020年4月,在五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五华区在原有的“智慧教育学业大数据监测平台项目”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
项目覆盖五华区14所公办中学和33所公办小学,为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 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自2020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五华区与科大讯飞合作,在全区14所公办中学所有班级实现了智慧教室、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的“三全”覆盖,并在全区公办中小学部署微课录制系统,配齐“粮草”。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课件和题目。”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学校配备的平板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查看各类课件、使用题库进行练习,还能实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当学生遇到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时,系统会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该知识点的训练题库。”科大讯飞技术人员介绍道。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五华区教体局与科大讯飞共同构建了分级分层次的培训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区域教研、论文指导、课赛活动、成果申报等形式,有序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同时,五华区教体局与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高度关注“三新”相关改革,积极开展各类课赛、不断优化课赛形式和内容,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各所学校也在信息化技术“用好”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开展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青年教师培养及成熟教师转型等研究。
如今,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备授课基本已成为五华区教师教学的常态,仅2023年上半年,五华区教师智慧课堂累计备课约48.7万次、授课约21.6万次。
二、 资源共享,信息化打破时空限制,助推城乡教育均衡
为推广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均衡区域教学资源,五华区坚持“共享资源”“个性教学”,一方面开展教学资源沉淀,五华区基础教育研究发展研究院遴选区域内优秀课例及教师培训资源,上传至AI教研平台,供全区各校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有力保障区域内优秀课例的推广及各类培训资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特色校级资源库为基础,依托“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协助区域建立并完善区本教学资源库,通过长效机制,促进区本、校本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截至2023年6月,遴选出涵盖初高中各学科,新授课、复习课等多个课型的79节典型课例,校本资源库积累包含文本、课件、视频等校本资源17万余个、72本精加工教辅、12746套试卷,累计10万余人次进行学习。一举打破了时间上、空间上的限制,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近年来,五华区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域、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五华区智慧教育应用陆续入选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22年基础教育阶段智慧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
对比2021年与2022年高考数据,五华区7所高中项目校学习氛围越发浓厚,教学质量均有提升。五华区以实际经验说明,智慧教育可以让“优”更“优”,更可实现“低进高出”,而“五华智慧教育模式”不仅在云南各地推广,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考察团实地参观、课程观摩、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