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齐心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在一线持续奋战的“逆行战士”,有在后方全力支持的“坚强后盾”,所有人一心一意,只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面对这场防疫攻坚战,八中师生拿起手中的纸和笔,用文字讴歌那些或伟大或平凡但都崇高的抗疫故事,凝聚力量,鼓舞意志,传递真情,共克时疾,表达出心中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祖国,我与你同在!
昆八中一位高中班主任写给学生的心里话
面对它,并把它变得更好
——明确公民意识,克服焦虑情绪
昆八中特色级部高2020届4班班主任 张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年春节,一定是大家生命中最特殊的一个春节,一场疫情,改变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也在考验着我们的心态。宅在家中的我们,或许身体很闲,但心灵很累,我们时常会被焦虑情绪困扰。写下这些文字,其实首先是想记录自己生命中这个不一样的春节,在记录经历中梳理与反思,让自己的心静一静,能够更加透彻清明,也希望我的这些话语能给你们一些方向。大家在学期末时举行了“成人仪式”,已经迈入了“社会公民”的行列。而我将自己这十多天来经历的种种进行梳理总结,想和大家说一说作为社会的公民,在这场疫情的非常时期里,该有怎样的成长,该做些什么。1月21日,刚放假的我和爸爸妈妈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昆明市最热闹的年货街——国贸中心置办年货。前一天,习近平主席刚视察过这里,热闹祥和的气息仍萦绕在昆明蔚蓝的天空之上。我们穿行在熙攘人潮中,在中国结酱板鸭杂糖香肠的烟火气息中体会着年味。“新型冠状病毒”离我很遥远,仿佛只是微信上的一个词汇而已,公交车很挤,我想,昆明的很多人,和我一样,正在想着过年的热闹,不知道一场灾难即将来临……22日,我和先生带着孩子们去了同德广场,为老人和孩子们购置新年的衣服,一家人开心聚餐。回来的路上,先生说“应该去买口罩”,我当时还嘲笑他太过紧张,人要随缘。23日,武汉封城,那一刻,我才开始正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词,才渐渐认识到了它的可怕,开始想到了17年前自己经历过的那场“非典”……那一天,已经买不到口罩了……24日,大年三十,我们打破了“过年不进药店”的忌讳,走进药店买口罩和酒精,却仍然一无所获。25日,大年初一,因为爸妈爱温泉,奶奶爷爷叔叔姑姑十几口人都去了罗茨这个小镇。这时,网上开始出现“不要聚会”的警告,确诊人数急剧上升,我开始慌了,和妈妈商量尽早回家,还没等家人定出最终方案,客栈老板说,明天12点全部关停。1月26日,大年初二,一大家人回到了各自家中,开始了“闭关生活”,而我们的“故事”,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一、甄别谣言,相信正能量,辩证思考,学习专业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句很文艺的话,此刻突然很合适的出现在耳畔。是的,当我们的身体被“困住”时,我们的“心”是否就有飞翔的愿望?在这个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可以帮我们“看到”天下。想必过年那几天,没有作业的你们和我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各种关于“肺炎”的信息通过微信群、微博、各种推送如潮水般涌来,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作为社会公民的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信息过多,越看越让人恐慌和焦虑,甚至难以自持,害怕自己得病,害怕亲人染疾……我听到有自称爸爸是派出所民警的人说“昆明市的疫情已经不可控”;我听到有人转发“武汉医护人员颤抖的哭诉医院已经崩溃,有几万人患病,千万不要相信政府报的数字(那时确诊不过2000例)”;看到有文章说这是美国对中国的新一轮生化战争……
而就是这三个信息,反而让我冷静了下来,因为我知道,它们是谣言!它们让我想到了《你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这个视频,想到了周小平先生的《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想到自己在08年汶川地震时针对那些散布谣言的人写的文章。我们或许不能明确判定哪些是谣言,但我们可以不要传播。“谣言止于智者”。我不敢说自己是“智者”,但此时,我们不应被恐慌焦虑蒙蔽了理智,在吸收和甄别处理信息方面,我想对大家说,面对易引起恐慌的紧急事件的海量刷屏信息,首先不要过多关注以致心神俱疲,更不要在群里传播一些不一定经得起考证的消息,除了带来更多恐慌,别无他用。此时此刻,我们唯有相信我们的政府,做好自身防护措施,不要添乱,方是普通公民正确之举。而如何甄别谣言,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必须学会的技能,现在网上有很多辟谣平台,比如“腾讯较真事实查证平台微信“辟谣小程序”,“丁香医生”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实时动态”,还有《我们需要怎样的“辟谣”》一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专业人士辟谣的方法和流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而避免恐慌焦虑的好办法就是相信正能量。所以那一天,我在朋友圈发的文章是“一些武汉市新冠肺炎的好消息”,里面说到“抖音免费播贺岁片《囧妈》”;“武汉版小汤山医院”开建;武汉民间司机自发接送医护工作者;各地驰援武汉……借此,想安抚自己和朋友家人狂乱的心。而这些天来,你也一定看到了这些充满温暖的正能量的文字,医护人员、警察、环卫工人、物管、快递小哥、九十岁的老奶奶……记住这些面孔与事件,他们会让你明白自己的人生路该怎样走。当然,我们更应该在吸收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辩证思考能力,抓住一些有争议的点,梳理关键,理清逻辑,阐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最近的“湖北红十字会事件”、“双黄连口服液事件”、“大理市征用事件”、“李文亮医生病逝”、“酒精使用不当引起火灾”等等,关注这些事件,并阅读相关文章,来一组“群文阅读”,能有效拓宽你的视野,提升你的思维深度。同时,你也可以从生物学角度学习了解冠状病毒的形成与原理,对病毒这种微生物有更多认知,从历史角度看待历史上的几次大瘟疫,从文学角度读一读《鼠疫》,看看网上博物馆,听听张文宏医生的公开课,让自己在这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多一些信心和底气。所以,在这个万物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正确处理信息,甄别谣言,相信正能量,辩证思考,学习专业,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一句话。唯有这样,你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个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公民成长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别让信息左右了你,使你陷入焦虑不可自拔。正确面对,才能将困扰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变得更好。二、关注健康,相信科学,社区一家,邻里互助1月28日,大年初四,午后两点,单元楼下突然出现了很多医护人员和警察,我家住在耀龙康城8栋1单元。我隐隐感到事态不对。晚上收到同事消息,嘱咐我最近多加防护,不要带孩子出门,细问得知消息,3单元有一疑似病例。30日一大早,便从各种群里看到五华区人民政府《关于对耀龙康城8栋3单元实施隔离封闭管理的公告》,接着便是各位亲戚朋友的问候短信和电话,我知道他们是出于关心,但是他们越问,我确实越慌越焦虑,毕竟就在同一栋楼,什么时候路上碰见了也不知道,病毒的潜伏期又那么长……但是,更让我心焦的是:我先生初三(1月27日)夜里就发烧了,还伴有咳嗽,大女儿也有咳嗽症状。去医院吧,怕没事反而被感染,不去吧,万一真是这个病毒,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这个病又这么恐怖……大家在群里讨论热烈,我却一句话都不敢说,因为自己身在“疫区”,家里人又生病了,我怕多说一句,就会引起别人更大的恐慌,更怕被别人排斥……那一刻,我的焦虑达到了极致。1月30日,本已经退烧的先生突然又烧到了37.8度。没有再犹豫,直接陪他去了甘美医院,验血、肺部CT,检查结果:淋巴细胞计数略有减少,肺部轻微感染。医生一听是耀龙康城的,立马要求:隔离观察!那一夜,我却反而轻松了,我上网查阅了相关数据,相信他没有被感染,我们去医院只是证明他只是一般的感冒,哪怕最后成为“确诊”,我也相信他身体的自愈能力,相信医生和科学。第二天早上十一点,他说:来接我回家吧,医生说只是流感。那一刻,我真觉得压抑了几天的呼吸都顺畅了……也是到现在,我才敢写下这些话语,有种如释重负之感。我想告诉大家,当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做出准确判断和解决问题时,及时决断,学会求助,相信科学,你会找到强大而温暖的依靠。心安定了,我才开始回味这些天社区群里的各种消息和动态。3单元封楼的这几天,小区里的物管和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天天在消毒,视察。楼上楼下的邻居都自发的拿出家里的消毒水,擦电梯、门把手,喷洒在楼道,并提醒大家不要把垃圾放在门口,闻着这些略有刺鼻的消毒水味,心中却是满满的安全感。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3单元亲戚送菜进不来,马上就有邻居帮忙去拿。谁托朋友买到了口罩或酒精,就在群里问邻居是否需要,可以帮忙一起带。三单元楼下警戒线后的医护人员和警卫保安们,已然成了我每日必看的风景。小区道路上几乎没有人,在这样的冷清里却能感到一种温暖宁静,微风轻拂,阳光明媚,大家都自觉待在家中,减少外出,为了自己,也为了邻里,静默,成了一种责任……今天,我们的户籍民警曹警官亲自上门为我们送新办理的户口本,最近因为小区隔离多日操劳的他问我们:是否恐慌?我很肯定的回答,不恐慌,因为大家都为我们的社区贡献着一份爱,凝聚着一份关注与职责。作为社会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社区意识”,自觉遵守社区公约,邻里之间互助互爱,彼此理解和包容,共渡难关。
而在家中这几天,我们都更细致的收整打扫了家里每一个角落,用消毒水细细拖地,每日测量体温,提醒孩子喝水吃药,勤洗手,出门买菜戴好口罩,勤开窗通风,家中更加清爽干净。铺开垫子,和孩子们一起搭积木,读童诗。打开灶台,和家人一起研究新的菜式。走入阳台,细细看过每一株被自己忽视了很久的植物,浇下透亮的水光……慢下来的时光,其实很柔软,我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重新理解自己的家庭角色,构建积极健康的家庭相处模式。无论是社区还是自己的小家,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理好自己的小家,照顾好家人,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社区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有稳健的基础。关注健康,相信科学,社区一家,邻里互助。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句话。当疫情迫近时,不要焦虑。你要坚信,你不是一个人,你的身后,有千千万万温暖的人在支撑你,而你,亦是这千千万万温暖人中的一员,你亦支撑着这个家庭,这个社区,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灾难面前,我们会更加团结,我们共同努力,众志成城。直面那些让你恐慌焦虑的疫情,在这些温暖的力量之下,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三、适时调整,规划学习,步入正轨,培养习惯
最近,随着疫情的加重,“停课不停学”的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原本以为假期会延长的我,突然接到了2月3日要开启网上“智慧课堂”的任务,感觉假期不仅没有延长,反而少了一个星期。做课程规划、录制微课、布置批改作业,反馈学生情况……一系列的任务压下来,刚刚放松一些的我,又焦虑了。网络课堂,有很多技术操作都要学习;原本想好的这周分析高考真题计划被搁置了;两个女儿缠在身边无法分身,时间严重不足……突然就想到网上那个段子:我明明是一个老师,病毒却把我变成了主播。
在我焦虑的同时,你们或许也在焦虑吧。有同学给我发来短信:“老师啊,太痛苦了这几天,心静不下来啊,事情巨多,但是做这件事的时候想着那件事,所以作业也做不好,做着语文想着其他的作业,总想着赶着做完可以匀点时间给课外的,想要给自己加餐,根本忙不过来,休息也休息不好,太糟糕了,完全不在状态,老师能不能给我点建议。” 还在坚持上网课的他,还有假期作业的他,还有自己原本规划的他,在那一刻,焦虑了。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作为老师,首先要安静下来,才能让自己的学生不焦虑。我告诉他,不要急,只有做事,才能让自己焦虑的心安静下来。要把自己一天到晚的安排写下来,不能拆东墙补西墙,互相干扰,要专注高效的做好每一科,才能找到自己的时间。有些改变不了的现实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发现它的有利面,把它做好。这些话,是说给他听,也是说给自己听。于是,我发现,通过有效规划,我把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点加强了,录微课其实也并不难,答题卡批改和反馈在数据的支撑下一目了然,我通过检查作业更好的掌握了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在线答疑有了更个性化的有效指导,我还可以利用选修时间向学生推送我看到的一些好文章,引导学生正确关注此次疫情的状况,积累素材和思想……原来线上授课的“智慧课堂”真有与我们传统的课堂授课不一样的优势。同时,为了挤出时间能够陪伴女儿,我做了更有序的规划,早起改作业,下午统计数据并录制微课,晚上推送第二天学习内容,时间随女儿的睡眠时间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摸索了几天后,已渐渐找到最佳组合。虽然累,却也有着成就感。按照现在疫情发展的情况,我们的开学时间或许在2月17日之后,“网络课堂”已成必然趋势。老师们在不断调整心态,突破自我,孩子们,你们呢?高三学子们,时不我待,我们前进的步伐不能因疫情而停下。长时间处于无序混乱的生活状态只会消磨你的意志,懈怠你的人生,唯有在每一天的合理规划中学习,你方能有充实和成就感,你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是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的。或许我们不能面对面,但老师的心是和你们在一起的。作为社会公民,更应理解势之所趋,做出适时调整和规划,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尽快步入正轨,培养新的学习习惯,这,其实是对自我负责的最好方式。适应力与自我调适力,也是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你看,当静下心来去规划,认真踏实去做事,你心中的焦虑,是不是就渐渐消失了?面对它,你会让它变得更好。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三句话。
用几个小时细细梳理了这十八天来留在心间的那些人和事,让心中的感触化为具体的文字,这既是一个推进的时间轴,又恰好是一个社会公民对国家社会、社区家庭、自我人生的认知与感悟。“正确处理信息,树立社区意识,自我规划调整”都是我们公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环节。而面对疫情,焦虑是我们都会有的普遍情绪,要勇敢正视,积极调整,在“公民意识”的烛照之下,你一定会让它变好,也会遇到那个更美好的自己!与君共勉!
昆八中抗“疫”征文优秀作品
没有不会来临的春天
昆八中教师 李 旸
前段时间看有的文章讲在省外有些地方武汉人遭受的各种冷遇,连同无辜的武汉热干面也在超市同样不受待见。人们害怕担心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由此变为带有歧视的厌弃、谩骂、迁怒于无辜的人就无法理喻。将无辜之人与野味交易的始作俑者、欺瞒社会的肉食者和一问三不知的尸位素餐者相提并论,逻辑真是荒谬而强盗。天灾人祸实属难以避免,不要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地狱。
春天已经来了,希望暖阳早日照进受伤的城市,也照进困顿的人心。
当看到姐夫姐姐报名参加救援医疗队,看到他们手拿“昆明--武汉”机票的合影,看到和所有白衣战士一起宣誓出征,士气满怀,我们的担忧更多地转化为内心的感动祝愿和一份骄傲。当看到千千万万医者奋斗的身影和奉献的伤痕,除了心疼还有深深的敬仰;当看到钟院士为民奔波,眼镜背后的泪光、董老教授坐着轮椅坚持坐诊、张院长渐冻症却依然忙碌的背影时泪目了……他们诠释了何为“扶危渡厄,医者担当”,这个世界如果真有天使,那一定就是他们的模样。那份义无反顾的前往和奉献到至死方休的毅然决然让我想到北岛那首《回答》的诗: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记起鲁迅先生的一番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除了是医者,也是一名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父亲、丈夫、儿子、母亲、妻子、女儿。多一份这样的理解,也许就多一份对每一种职业的懂得和尊重。让抱薪者冻毙于风雪的悲剧不再频繁上演。
这让我想起十二年前的汶川地震中被嘲讽为“范跑跑”的范美忠。十年后,曾经写文章批判他的吴记者通过媒体写给他一封长文道歉信,说社会欠他一笔难以还清的道德债,其中还真诚说到:“对活下来的重视,是生命本有的珍宝。 死亡,有时是生命的消逝,有时是爱的枯竭,心的凋零。主动或被动,在那个事件里,你和我,对后一种死亡都有着体验。施暴与受暴,都是心的凋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面对疫情的肆虐,无数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有爱,心不凋零。这份懂得是无名小哥默默送给民警的五箱口罩;是湖州老大爷送来的捡废品积攒的一万元捐款;是女孩悄悄送给急诊台的护目镜;是让医护人员感动的网友送来的一份份外卖……人心的暖阳更能驱逐疫情的阴霾,一句“在一起”,一次次“为武汉热干面加油”,一天天在小区夜里唱起的国歌、一个接纳的拥抱,都在多一份温暖融化这个冬季的坚冰。
晓吾的一首《我是湖北人》道尽人心冷暖,自信、勇气和爱的力量。纪录片《空城计》诉说着武汉人民“我爱这空荡却秩序井然的家乡”。病毒面前,依然有敬业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城空了,但心里却有热热的情和希望。
面对困境没有悲伤,用乐观将眼泪收藏。我们共同期待樱花再开时,你依然美丽。那时一定去看看你,昨日梦魇的伤痛增加了你历史的厚重,我们又可轻吟美好的诗词徜徉其中。在此,想用食指的《相信未来》作为结束: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