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常,“遗”想不到,小学生开了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6-18 09:28:43 信息来源:五华区教育体育局
朗读
6月10日,昆明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学生非遗传承博物馆正式揭幕落成,同时《指尖造匠心•非遗正青春》第四届非遗教育成果展也拉开了帷幕。
在本次学生非遗博物馆筹备过程中,学校美术组教师带领全校2000余名学生完成作品1000余件非遗作品,入馆收藏700余件学生作品。
活动当天,高新一小教育集团科医路校区校长李桢为作品入馆收藏的孩子们发放了收藏证书。“孩子们的作品,我们把它收藏进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当中,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用指尖呈现出来的作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有自豪感的同时,也能争当非遗传承和创新的小使者,让美育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这座面积为75平方米的小小博物馆,承载着孩子们大大的梦想。里面所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这不仅是一个展示的空间,更是学校践行“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教育理念的生动课堂。
从千年剪纸的玲珑纹样,到陶艺拉坯的指尖乾坤;从白地青花的山水诗意,到瓦猫脊兽中的智慧哲思……非遗,在这里被孩子们玩出了新意和蓬勃朝气。
当孩子们亲手揉捏泥土、刻画纹样、编织经纬,他们指尖流淌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热爱。通过让非遗技艺在校园里生根开花,让古老的技艺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焕发新生,让传统的韵味在孩子们的童真表达中熠熠生辉。
结合思政、综合实践、主题班队会、劳动等学科教学,高新一小教育集团科医路校区美术教研组长左杰表示,下一步将非遗博物馆作为“行走的课堂”,实现学科融合。依托非遗博物馆藏品资源设计沉浸式体验项目,组织“非遗讲解员”培训,让学生自主梳理展品故事,在表达中深化理解。非遗博物馆还将定期举办学生成果展,将“被动参观”转化为“主动创造”,让非遗在青少年视角中焕发新活力。
云南省美术书法教研员谢强:高新一小构建依托学校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双重优势,以学促传的创新模式,让非遗不再只是沉默的标本,而成为同学们手跃动的创造,这一探索,与新课程理念同频共振。非遗的传承精准回应了新课标对“文化自信”的呼唤。
昆明市博物馆馆长陈浩: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这个学生非遗博物馆,让我看到博物馆的一种全新面貌,在一个小学里面,能够成立一个博物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和发展模式,也符合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博物馆进校园。
昆明高新一小科医路校区,自2000年建校就提出了创建“七彩教育”的办学特色,美育是其中的重要色彩,而非遗传承,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深刻过程。
学校自202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非遗周主题实践活动。2022年瓦猫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荣获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一等奖。
2024年六一儿童节开展学生非遗作品爱心义卖,当天将义卖款捐赠到昆明儿童福利院。
2025年,学校完成了包括瓦猫、扎染、甲马版画、剪纸、青花瓷、甲马版画、纸鸢和马勺脸谱等在内的十大非遗课程建设。
内容来源:昆滇教育